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漢唐時代最為流行。由於劍術動作英武、韻律優美,自古就有搏擊、健身和抒情表演的功能;不僅有長劍之舞,還有短劍之戲(百戲中的跳劍弄丸)。據《孔子傢語》記載,子路戎裝見孔丘時,曾拔劍起舞;《史記·項羽本紀》中也記載瞭在鴻門宴上,項伯與項莊對舞長劍的故事。四川漢畫像磚有長劍獨舞的畫面,山東嘉祥秋胡山的漢畫像磚上有兩人擊劍對舞的場面。這些足證劍舞在漢代已很流行。

  漢以後,劍作為兵器,漸漸被長兵器所代替。。劍舞作為健身和抒情的技藝,有瞭很大的發展。到瞭唐代,劍舞的流行更為廣泛,而且水平極高。著名詩人李白、岑參等都有十分雄渾悲壯的詩句描寫自己以劍舞抒情的情景。其中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千百年來,更是膾炙人口,我們從這首詩中能窺見劍舞的神彩和氣派:“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而且劍舞對其他姊妹藝術也有很大影響,據說書法傢張旭看瞭公孫大娘的劍舞,草書大進,畫傢吳道子看瞭裴將軍的劍舞,“揮毫益進”。

  中國近代戲曲舞蹈中,梅蘭芳借鑒太極劍創造瞭《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中國舞劇《小刀會》、《盜仙草》中的劍舞,有獨舞,也有群舞,舞蹈編排豐富多變。

  劍舞中的劍有單劍、雙劍和刀型短劍之分。單劍一般都帶有劍穗,劍穗又有長短之分,長的達1米。舞動起來,劍與穗剛柔相濟,變化多端,使劍舞生色不少。劍舞舞姿瀟灑英武,形式絢麗多彩,從動作變化上看,大體可分為“站劍”和“行劍”兩大類。“站劍”動作迅速敏捷,靜止時姿態沉穩利爽,富有雕塑感;“行劍”動作連綿不斷,如長虹遊龍,首尾相繼,又如行雲流水,均勻而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