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位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簡譜,系指數字簡譜。

  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各相當於五線譜的4分音符。在數字下面標圓點為低八度音如嵵,在數字上面標圓點為高八度音,如夈。各音如需臨時升降變化,則在數字的左上側加上升(#)降(♭)記號,如>#1和2等。關於時值的變化,在數字後面加“—”(短橫線),表示時值比原音增長一倍,相當於五線譜的2分音符。在數字後面加“·”稱附點,表示時值增長二分之一。休止符時值的增長用0號的重復。在數字下面加“—”(短橫線),則表示時值減短二分之一。拍號用間以一短斜線的兩個阿拉伯數字表示之,例如3/4,上方的數字表示每一小節的拍數,下方的數字表示每拍的時值。樂曲的調的高低,另用記號標明於曲首,例如1=C,意即曲中1音的高度相當於鋼琴鍵盤上的C音,餘類推。下例為五線譜與簡譜對照譜例:

五線譜與簡譜對照譜例:歌唱美麗的傢鄉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法國天主教方濟各會教士J.J.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宗教歌曲,並著有《新的數字方法教唱宗教歌曲的試驗》等書。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傢J.-J.盧梭再加改進,大力倡導,並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裡斯和E.J.M.謝韋3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簡稱為“謝韋記譜法”。

  19世紀末葉,簡譜傳到日本,再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學校,30年代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簡譜得以在群眾中廣泛流傳。

  關於字母簡譜,主要為美英等國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創,J.柯溫完成的可動唱名法。它以d、r、m、f、s、l、t,7個字母作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讀作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簡譜的讀音一樣。有關半音的記法:遇升高時一律加e,降低時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標1,低八度在右下角標1。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