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作光

  中國舞蹈表演藝術傢、編導。1923年4月1日生於遼寧瀋陽一個貧苦的滿族傢庭。自幼喜愛舞蹈。1938年春,考入偽滿洲映畫協會,向日本舞蹈傢石井謨學習舞蹈。在此期間,根據歌曲《漁光曲》、《迷途的羔羊》創作瞭同名獨舞。

  1947年,隨吳曉邦到內蒙古解放區,成為內蒙古文工團團員,開始從事革命舞蹈工作。從此,他和廣大牧民生活、勞動在一起,向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人民學習舞蹈,並用自己創作的舞蹈表現他們的生活和鬥爭,先後創作瞭大量的舞蹈作品。其中主要作品有《牧馬舞》、《鄂倫春舞》、《馬刀舞》和《牧民的喜悅》等,深受草原人民的歡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賈作光除瞭擔任藝術部門的領導工作以外,仍不忘深入生活,進行創作,又先後創作瞭舞蹈《鄂爾多斯舞》、《擠奶員舞》、《盅碗舞》、《燈舞》、《牡丹花開鳳凰來》、《嘎巴》、《鴻雁高飛》和《牧民見到瞭毛主席》等。1976年以後,他又以飽滿的熱情創作瞭《喜悅》、《彩虹》、《海浪》、《任重道遠》和《萬馬奔騰》等舞蹈。這些作品,謳歌瞭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不畏艱難的精神。在創作中,賈作光在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又從牧民騎馬、馴馬、摔跤、擠奶、射箭等勞動生活中,觀察、捕捉、提煉和創造瞭新的民族舞蹈語匯,進而豐富、發展瞭原有的蒙古族舞蹈的動律。他在40年的舞蹈創作生涯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講究舞蹈的韻律和節奏,將情、舞、樂、畫融於一體。

  50~60年代,賈作光作為舞蹈表演藝術傢,活躍在中外舞臺上,表演瞭自己的代表作《牧馬舞》、《鷹舞》、《雁舞》、《嘎巴》和《鴻雁高飛》等。他的表演,熱情洋溢、俊逸灑脫,刻畫形象細膩,充滿詩意,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賈作光的作品流傳較廣,有的已成為中國許多表演團體的保留節目,有的在中國舞蹈比賽、會演中獲獎。在國際舞蹈交流中,賈作光也贏得瞭很高的聲譽。他多次到蘇聯、美國、法國、奧地利、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朝鮮和蒙古等國訪問演出。他的《鄂爾多斯舞》和《擠奶員舞》分別在第5、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金質獎章和銅質獎章。

賈作光表演的《牧馬舞》

  賈作光在多年藝術創作實踐的基礎上,還致力於舞蹈理論和舞蹈教育工作。主要論文有《論舞蹈藝術》、《從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和《生活、創作、技巧》等,並多次給青年舞蹈工作者講學。

  賈作光歷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副團長,內蒙古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兼編導系主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傢協會副主席,中國舞蹈傢協會北京分會主席、中國舞蹈傢協會內蒙古自治區分會名譽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