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本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及愛斯基摩人,他們有著自己獨具風貌的音樂。17世紀初葉,法國、英國競相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移民們帶去瞭各自的傳統音樂。18世紀以後,歐洲專業音樂在加拿大獲得日益廣泛的流傳。因此,加拿大音樂是一種含有多種因素的音樂。

  印第安人的音樂 印第安人是南北美洲最古老的居民,他們的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歌曲有武士歌、獵人歌、巫醫歌、宗教儀式歌、情歌等。樂器有有無孔或有孔的豎笛、長笛及大鼓等。其音樂節奏豐富多變,有時運用交錯節奏,如歌聲為娺拍,伴奏的鼓聲為婰拍。音階多為五聲,亦有六聲及七聲者。印第安歌曲中一度摻入瞭歐洲宗教歌曲的音調,但印第安人的音樂基本保持著獨特的面貌。

  愛斯基摩人的音樂 加拿大境內的愛斯基摩人主要分佈在沿北極圈一帶地區,從事捕魚、狩獵等勞動。愛斯基摩人的音樂以歌唱為主,其歌曲與勞動相關的有劃船歌、狩獵歌、婦女勞動歌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有遊戲歌、滑稽歌、搖籃歌等。許多歌曲都是邊唱邊舞的。樂器有鼓、碰鈴及愛斯基摩小提琴(音箱為矩形,上張3根琴弦)等。愛斯基摩人的音樂,基本上是單聲部的,由五聲音階構成。

  法國系統的民歌 1604年,法國在加拿大建立瞭第一個殖民地羅亞爾,3年後又建立魁北克。法國的移民多為農民、樵夫、漁夫、航海的船員等,他們把法國的傳統歌曲帶到加拿大。20世紀初可以搜集到2萬多首法國歌曲,其中有好幾千首是在法國已經失傳瞭的。航海船員的歌曲占有很大的數量,包括勞動號子型的起錨歌及在漫長航程中唱的抒情或敘事歌(有時歌詞多達50~60段),內陸(如阿加德地區、加斯佩地區、加蒂諾山區等)亦保存瞭大量民歌。著名的法語加拿大歌曲有詼諧歌《雲雀》和表現流浪漢悲苦生活的《加拿大流浪漢》等。

  英國系統的民歌 1497年英人發現紐芬蘭島,宣佈為英國領土,但到17世紀初才向加拿大大量移民,1756年英法爆發七年戰爭,結果法國戰敗,1763年後加拿大由英國獨占。大多數的英語加拿大歌曲是敘事歌曲,表現遠征、戰鬥、航海等題材,或表現愛情,通常是無伴奏的獨唱。愛爾蘭語和蘇格蘭語的歌亦多有流傳。英國系統的民歌中,著名的有《在紐芬蘭的海灣旁》和《傑克是個好水手》等。

  專業音樂 18世紀,宗教音樂占有很大的比重。以後,軍樂及合唱的傳播促進瞭世俗音樂的發展。至1789年,在哈利法克斯演出瞭G.F.亨德爾的彌撒曲,1790年在魁北克演出瞭J.海頓和W.A.莫紮特的作品後,歐洲的專業音樂在加拿大的音樂生活中漸居主導地位。

  18世紀加拿大出現瞭一些沙龍音樂作品,多為鋼琴曲、歌曲等,稍後則有室內樂曲及小歌劇等,但至20世紀,始有較重要的作曲傢及作品產生。最早獲得公認的作曲傢是:H.威蘭(1880~1968),作有2部交響曲、1部鋼琴協奏曲、歌劇《赴湯蹈火》等;C.尚帕涅(1891~1965),作有交響詩《赫丘利與翁法勒》及若幹管弦樂曲、室內樂曲等。20~40年代,一些作曲傢表現瞭對民間音樂的濃厚興趣及創立“加拿大風格”的意向。1951年,一批音樂傢組成瞭“加拿大作曲傢聯盟”,其發起人J.溫茲威格(1913~  )作有一部交響曲、管弦樂曲《交響頌歌》、大量室內樂曲,並曾采用十二音技法;其他主要成員有:J.貝克威思(1927~  ),作有歌劇《寄往小城的十二封信》、《加拿大的點和線》及若幹協奏曲、聲樂曲;H.薩默斯(1925~  )作有交響曲、鋼琴協奏曲、歌劇《傻瓜》、芭蕾《漁夫和他的靈魂》等。當代作曲傢中著名的還有:風格接近古典傳統的M.阿達斯金、J.庫爾特哈德等人,以及從事電子音樂創作的I.安哈爾特等人。

  加拿大的專業音樂教育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第1座音樂學院是1886年在多倫多建立的皇傢音樂學院,1887年在哈利法克斯、1904年在蒙特利爾也相繼建立瞭音樂學院。其後,若幹城市的大學開設瞭音樂專業。1964年建立瞭加拿大音樂院校協會,有28個學校為該組織的成員。加拿大全國有12000多位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他們建立瞭加拿大音樂教師聯合會,該組織定期召開會議並出版會刊。

  上個世紀末以來,加拿大的音樂表演藝術事業日趨繁榮。1894年在多倫多建立的門德爾松合唱團(現有團員200人),一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安大略、溫尼伯、溫哥華、魁北克等省市亦有水平較高的合唱團。1932年多倫多交響樂團開始舉行定期的音樂晚會。1936年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成立後,每年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行廣播音樂會,大力介紹本國作曲傢的作品。1959年在多倫多建立的國傢青年交響樂團,是目前加拿大最活躍的樂團之一。此外,在蒙特利爾、溫哥華、溫尼伯、魁北克城均建有交響樂團。1960年在多倫多建立瞭加拿大歌劇團。世界聞名的加拿大表演藝術傢有:鋼琴傢G.古爾德(1932~1983)、小提琴傢K.帕洛(1890~1963)、歌唱傢E.約翰遜(男高音,1881~  ?)、M.福雷斯特、L.馬歇爾(女高音,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