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號、文字、數位或圖表將音樂記錄下來的方法。它所產生的記錄即稱為樂譜。記譜法因國傢、民族、時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樂譜中所記錄的音樂各種要素,包括音的絕對或相對高度,音的持續長度,音的強弱,音的裝飾法,樂器的演奏方法及表情記號等。

  世界上出現過的記譜法很多,其重要的有:

  文字譜 用文字、數位等表示每個音的音高,用其他輔助手段來表示節奏的記譜譜法。這是古代出現的一種記譜法,古希臘音樂就是以兩組不同的文字符號分別用於聲樂及器樂的記譜。中世紀的格列高利聖詠、拜占廷聖詠及早期的復調音樂也使用文字譜。現在世界上仍可見到的文字譜,主要是19世紀初出現的數字簡譜和字母簡譜。東方各國包括印度、日本及中國也一直使用不同的文字譜。中國特有的是宮商譜、律呂譜、工尺譜及鑼鼓譜,後兩種至今仍在民間通用(圖1)。

圖1 9世紀歐洲的文字譜

  音位譜 根據固定的線條,以不同的位置來記錄音位的高低,始見於古希臘。當時在歌詞上方用符號來表示音調的起伏和重音,並不表示音高,後來也用於格列高利聖詠等。這種方法到7世紀時發展為用一根線表示F音的固定音高,而用高、低於該線的符號表示不同音高的紐姆記譜法。後來又演變發展為有量記譜法,到17世紀逐步定型為五線譜,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記譜法。中國元代的餘載在《九德之歌音圖一》中所用的方格譜也屬於這一類(圖2)。

圖2 中國元代餘載的方格譜

  奏法譜 用文字、數字或其他記號表示樂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體發出的音高。16世紀前後歐洲的古彈撥樂器如琉特、西滕、比韋拉的演奏者常用這種記譜法,具體記譜法因樂器的構造及演奏方法的不同而異。五線譜通用以後,少數樂器仍在五線譜上方另附加奏法譜以便於演奏,如吉他、班卓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按紐式手風琴,還曾使用十線譜的奏法譜。中國的樂器也常使用各自的奏法譜,如古琴譜,箏的二四譜等,琵琶譜則是在工尺譜以外加註手法譜。在日本,琵琶、笛、尺八及三味線也各有自己的奏法譜(圖3)。

圖3 吉他奏法譜

  圖像譜 利用圖像、記號以及文字記譜的方法。比較原始的有動機譜,它不表示具體的一個一個音,而是表示構成音樂的基本旋律型或動機,例如中世紀的亞美尼亞聖詠、猶太教的聖詠等(圖4)。

圖4 中世紀的動機譜 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一些現代派作曲傢不滿足於通用的五線譜,往往自行發明或創造一些新的記譜法,有的是在五線譜基礎上加上奏法譜或新標記,再用文字說明;有的利用圖像來記譜,如 具體音樂、 偶然音樂及 電子音樂,均使用圖像譜(圖5)。

圖5 現代派作曲傢K.施托克豪森的圖象譜《打擊樂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