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流行於朝鮮和中國朝鮮族地區的民間撥絃樂器。其形似箏,由音箱、琴弦、弦柱、弦軸等部分組成。音箱長方形,面板用桐木、底板用栗子木製作。傳統伽倻琴有12根絲弦,音域為g1d2。演奏方法:琴身較小者,演奏者取半蹲式,左端置於地上,右端置於左膝。琴身較大者,置琴於桌上。右手彈撥,左手按弦。右手有彈、撥、滾滾等技巧。富有特色的奏法有八度雙音、泛音、斷音、重音、弄弦等。左手技巧主要有“弄弦”(即揉弦),與箏的揉弦方法相同。伽倻琴音色渾厚、堅實,常用於女聲彈唱或獨奏。

伽倻琴

  相傳伽倻琴源於中國古代的築、箏、瑟一類樂器。6世紀時已流行於朝鮮新羅南方的伽倻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中國朝鮮族的伽倻琴,19世紀末由朝鮮傳入,長期采用12弦。60年代後,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歌舞團采用13~18弦伽倻琴,仍按B調五聲音階定弦。中央民族歌舞團對伽倻琴進行瞭改革:加大音箱,改用21根粗細不同的鋼絲尼龍纏弦或尼龍弦,按七聲音階定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