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規律、原理和方法。在西方,教育學一詞是從希臘語pedgogue,即教僕派生出來的。古希臘把陪送奴隸主子弟來回於學校,並幫助他們攜帶學習材料的奴隸稱為教僕。按其語源來說,教育學就是照管兒童的學問。現在,在英語國傢中,“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學”(pedagogy)幾乎成瞭同義詞,“教育學”(pedagogy)一詞已很少使用,而歐洲大陸的國傢則仍區別使用,把“教育”理解為對兒童培養的過程,把“教育學”理解解為研究教育兒童的學問。

  從教育對象來看,不限於青少年,也包括幼兒、特殊兒童(主要是缺陷兒童)以及成人,因而教育學也可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業餘教育學和特殊兒童教育學等。通常所說的教育學,一般是指普通教育學。普通教育學的內容,一般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等幾個部分。教育學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需要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利於揭示教育規律,論證教育原理,說明教育方法,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瞭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的思想傢、教育傢孔丘、孟軻、荀況,以及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和顏元等,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條件下,用不同的觀點,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教育進行瞭研究。大體看來,他們的見解包括4個方面:①把教育看作治國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主張通過培養統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作,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②把詩、書、禮、樂當作主要的教育內容,在教學上提出瞭學思結合、文以載道、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循序漸進、深造自得等原則和方法,甚至還論述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一套比較系統的學習過程。③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出瞭因材施教、長善救失、防微杜漸、潛移默化等原則和方法,以及立志、辦行、內省、慎獨、去私解蔽、改過遷善、意志鍛煉等一套修養方法。④重視教師的作用,強調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躬行實踐,以盡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提倡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等好學風。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的《學記》,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它系統地總結瞭中國先秦的教育經驗,比較全面地論述瞭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師的地位、作用和師生關系,教育內容及其安排程序等,並總結瞭教育成敗的經驗和教訓,提出瞭一些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西方,古希臘的思想傢、教育傢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以及古羅馬教育傢M.F.昆體良等都在他們的著作中闡發瞭自己的教育思想。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古代的思想傢、教育傢的教育思想仍然是他們的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中的組成部分,還沒有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17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得到瞭發展。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從理論上概括瞭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教育經驗,研究瞭新興資產階級在教育上所提出的新問題,建立瞭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寫的《大教學論》(1632),一般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此後,英國教育傢J.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法國啟蒙思想傢J.-J.盧梭的《愛彌兒》 (1762),也都比較全面地論述瞭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學成為一門學科在大學裡講授,最早始於德國哲學傢I.康德。他於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教育學。繼康德後,對教育學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德國教育傢J.F.赫爾巴特。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曾發生瞭較大的影響。1809~1833年,赫爾巴特一直在柯尼斯堡大學繼續康德的哲學講座,講授教育學。1835年,他又出版瞭《教育學講授綱要》。赫爾巴特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倫理學決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學決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赫爾巴特的倫理學和心理學都是唯心主義的,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學的教育學。以後,赫爾巴特的學生發展瞭他的教育學,形成赫爾巴特學派,19世紀後半期在歐美影響很大。19世紀末期,赫爾巴特學派傳進日本。中國於20世紀初,由王國維、蔣維喬在《教育世界》雜志上,通過介紹日本教育學,把赫爾巴特學派的教育觀點傳入中國。

  1879 年,德國心理學傢 W.馮特在萊比錫大學設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創立瞭實驗心理學,教育學開始進入教育實驗研究階段。20世紀初期,實驗教育學形成並在德國得到發展。在美國,教育心理學、各學科心理學、教育的科學研究等也隨之發展起來。此後實驗、統計、測量等成為研究教育問題的重要方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出現瞭新教育思潮,美國出現瞭進步教育運動。這些教育理論和主張都是資產階級教育“革新”運動的思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反對傳統的以傳遞知識為教育教學的中心,主張把兒童作為中心,強調兒童學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等等。資產階級教育“革新”運動代表瞭教育學發展的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中,瑞典教育傢愛倫·凱的《兒童的世紀》(1909),法國E.德莫林的《新教育》(1898),美國教育傢J.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以及意大利教育傢M.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1936)等等,都是這個教育思潮的代表著作。

  在這個時期,歐美還出現一種新教育學理論,主張從社會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問題。首先提出這種主張的是德國哲學傢P.納托爾普,他的代表作是《社會教育學》(1899)。德國的G.凱興斯泰納和納托爾普是同屬一派的。法國的E.迪爾凱姆也是當時的教育社會學傢,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與社會學》(1922)等。

  資產階級教育“革新”運動的思潮,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開始傳入中國。對中國教育工作者影響較大的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陶行知於1919 年3 月在《時報》,胡適於1919年4月在《新教育》,分別撰文介紹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五四”運動前夕,杜威來中國講學。接著,美國教育傢H.H.帕克赫斯特、P.孟祿、W.H.基爾帕特裡克(舊譯克伯屈)等都先後來中國傳播他們的教育思想。其中分團教學法、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等,在20 世紀20 年代對中國教育界曾有一定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前後,還出版瞭一些中國人自編的《教育概論》、《教學法》、《教育行政》、《教育測驗》等書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傢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瞭教育的變革,也引起瞭教育學的變化。過去教育學主要限於論述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後來則提出瞭終身教育,要求建立終身教育學。從教育作為起點訓練的觀念過渡到繼續教育的觀念,這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學的一個特征,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發起瞭中小學課程改革運動,要求改變中小學各學科內容陳舊、落後的現象,實現學科內容的現代化,以適應資本主義國傢培養大批科技人才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傢J.S.佈魯納的《教育過程》(1960)一書,對課程的改革從理論上作瞭論述。70年代開始,歐美出現瞭教育從科學化轉向資產階級人性化的趨勢。佈魯納的課程論主張,也從強調知識的結構,轉向重視培養交際、感情、關心社會等活動性學習的課程,以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歐美學校中引起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變革。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機、錄像機、閉路電視以及電子計算機等進入教學領域,引起瞭教育工藝學、教育技術學等新的教育學科的發展。在教育理論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影響較大的有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分析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瑪斯主義以及改造主義等,當前分析派教育哲學影響較大。這一派教育哲學著重對名詞、概念術語的語義進行註釋,而對教育的歷史、現狀和時代所提出的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卻不進行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發展開辟瞭科學化的道路。19世紀中期,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教育學的建立奠定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他們對資產階級教育的揭露和批判,為工人階級子弟爭取受教育權利的鬥爭,以及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的設想和預見,論述瞭教育同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關系,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綜合技術教育和知識分子作用等問題,為無產階級教育事業指出瞭方向和道路。В.И.列寧、И.В.斯大林親自領導瞭蘇聯社會主義時期無產階級教育事業的改革和建設。列寧在蘇聯建國初期草擬的《俄共(佈)黨綱草案》有關教育的條文和《青年團的任務》等著名演說,斯大林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理論和30年代簽署的一些關於中小學改革的決定,都豐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蘇聯30年代後期出版的教育學論著在社會主義國傢發生瞭廣泛的影響。蘇聯教育傢А.С.馬卡連柯和Н.К.克魯普斯卡婭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都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寶貴財富。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批判舊中國封建、買辦、法西斯主義的教育,提出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使工農勞苦大眾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地闡發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化教育的理論,路線和方針。

  教育傢陶行知深入到農村人民大眾中去,舉辦鄉村教育、大眾教育,為人民教育事業做出瞭貢獻。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對中國現代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教育傢楊賢江於20世紀30年代寫的《新教育大綱》是中國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闡明一些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第一本著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面臨著建設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任務。毛澤東很重視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建設,對教育工作提出瞭許多重要的意見。在學習蘇聯的教育實踐經驗時,引進瞭蘇聯的教育學。在中國,教育學經歷瞭一個由引進到逐步結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過程。60年代初,中國教育學者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本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總結本國教育經驗,吸取外國的研究成果。編寫出瞭初步聯系中國實際、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學論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科學遭到摧殘。粉碎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後,教育科學研究空前地活躍起來。廣大教育科學工作者和教育學教師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圍繞著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批判地繼承中外教育史上進步遺產,批判地吸取外國有益的經驗,編著出版瞭高等師范院校和中等師范學校的教育學教材,撰寫並發表瞭不少教育學專著和大量論文。

  中國對教育學的研究正朝著兩個方向發展:①提高理論水平,分別從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②在應用方面,分別編寫瞭學前教育學、普通學校教育學、高等學校教育學、社會教育學等。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既從宏觀方面研究教育,也從微觀方面研究教育,力求編寫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學論著。

  

參考書目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編寫組:《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華中師范學院等5院校:《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顧明遠、黃濟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蘇〕И.А.凱洛夫主編,沈穎、南致善等譯:《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1。

 〔蘇〕С.П.巴拉諾夫等著,李子卓等譯:《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