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各種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與社會之間相互制約關係的學科。教育科學中近百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邊緣性的分支學科。

  沿革 中國古代學者很早便註意到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孔丘就提出過“庶、富、教”的理論,註意到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關係。《學記》所載“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表述瞭當時對教育與社會政治關係的基本認識。

  教育社會學作為一項專門學問來研究是從近代西方開始的。美國於1883年出版社會學傢L.F.沃德著《動態社會學》一書,內列“教育與社會進步之關系”專章。他認為人類有足夠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會力以達到社會進步的目的,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1899年出版社會學傢、教育學傢J.杜威著《學校與社會》一書。他認為,學校制度的改變深受社會進化歷程的影響,兒童學校生活應是自然、社會及個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費在於學校與社會實際脫節。法國於1922年出版社會學傢É.迪爾凱姆(舊譯杜爾幹)著《教育與社會學》一書。根據他的觀點,為教育下的定義是:“教育是年長的一代給未能適應社會生活的年輕一代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於發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類品質,使其適應政治社會和具體環境對個人提出的要求。”他認為“教育就是系統地將年輕一代社會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從個體人轉化為社會人,通過這個過程把兒童與社會聯系起來。他還認為教育思想和課程是由更廣泛的社會秩序決定的,而社會的繼續生存又依賴教育這個基本因素。學術界一般認為迪爾凱姆是教育社會學的奠基人。

  20世紀初,教育社會學進入擴展時期。在美國,曾任華盛頓大學校長的社會學傢H.蘇紮洛於1907年正式開設教育社會學課。191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教育社會學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會學概論》,這是第一本講授教育社會學的教科書。1923年,美國正式成立教育社會學學會。1927 年,E.G.佩恩創辦《教育社會學雜志》。此後,這門學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發展更快,並以美國為中心,日益推廣到其他各國。

  中國的發展情況 在中國,教育社會學發展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會學》一書出版,曾列為大學叢書(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和關於教育基本問題的探討,為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發展奠定瞭科學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需要根據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人口狀況,歷史文化傳統等特點,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社會學。

  研究的領域 綜觀外國各派學者的觀點及研究情況,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① 社會結構與教育的關系。主要研究教育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以及與文化的關系。重點是研究教育與經濟、政治制度交互影響問題和教育促進社會變化的可能性問題。

  許多學者認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明顯地影響著經濟制度中的職業組合和人力結構,而這一變動也必然影響到教育。例如,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由於自動化生產的發展,對工程師與技工的需求劇增,非技術工人的需求銳減。這就影響到教育制度的變化,必須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以保持社會職業結構的平衡。

  一些學者研究瞭社會階級結構對人格發展、學業成就、理想抱負的影響。他們認為:傢長對子女教育的態度,學生在學校參加活動的多少,中途輟學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負的高低,甚至學生的語言特點都與他們的社會階級背景密切相關。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社會階層的變動,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狀況不同而改變其社會地位。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政治結構與教育有密切關系。教育的貧乏落後,往往是政治專制落後等弊端產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興旺發達,又常是政治開明,社會進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總之,有什麼樣的國傢政治制度,往往也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

  ②社會化過程與教育的關系。社會化過程,即兒童逐步學得所處社會的行為規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與教育關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傢庭、集體、學校的教育功能及其與社會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傢庭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個主要單位。經過傢庭培養初步具備和形成的知識狀況、習慣行為、態度及其他人格(個性)特征,都會影響其日後對社會的適應。傢庭的經濟地位、子女數量、成員間關系等都影響兒童社會化的傾向。

  一些學者認為,在集體裡,特別在一個同輩集體裡,由於各成員間沒有年齡、聲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別,不必勉強接受他人的觀念態度,有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對兒童有極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在這裡,可以自然地相互學習,獲得各種身心上的滿足,使不同傢庭地位的兒童互相影響,獲得新的生活經驗,從而影響兒童的生活抱負、學習方式及人生態度。

  學校是社會的主要團體之一,是傢庭和社會之間的橋梁。它集中地反映瞭社會對於下一代的要求,是造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品質的專門機構,它對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很大。

  一些學者認為,傢庭、集體、學校是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單位,三者的影響及其交互作用對於促進人的社會化有深遠意義。

  ③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系。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3種不同看法:a.認為教育是社會變遷的動因。b.認為教育是社會變遷的反映。教育是一種適應性制度,隨社會之變遷而變更。社會變遷是因,教育調整適應則是果。c.認為教育既是一種社會變遷的動因,又是另一種社會變遷的潛在條件。如重視職業技術教育,除能發生改善經濟結構這個明顯作用外,也可能產生促使社會變動的潛在功能。

  除上述三方面外,不少學者還探討學校的社會結構,學校與周圍社區的關系,教師的社會角色的內涵,以及教師的職業特點、地位和職業發展階段等問題。

  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有廣闊前途,表現在:①它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制訂和評價教育政策和規劃的活動。②越來越重視國際教育的比較研究,加強與比較教育的協作。③越來越多地與政治經濟學進行協作研究。④它的研究領域將從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微觀到宏觀,日趨擴展。

  

參考書目

 雷通群著:《教育社會學》,商務印書館,上海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