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專門機關。它是隨著教育科學各分支學科發展和師範教育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發展起來的。

  歷史沿革 19世紀初,德國教育傢J.F.赫爾巴特在柯尼斯堡大學創辦瞭教育研究所。1943年,蘇聯成立瞭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1966年改組為蘇聯教育科學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不斷革新,各國都很重視發展與革新教育事業,培養科技人才,教育科學研究機構也也相應發展起來。在有些經濟發達的國傢,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科學研究網。在橫的方面,中央有研究所(院)、情報資料中心和統計中心,構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研究機構。在縱的方面,有中央、地方和大學三級研究機關。國傢設立的教育科學研究機關,有的著重在進行研究工作;有的著重在組織協調全國的研究任務。有些國傢還出現瞭不少民間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他們受政府和經濟團體的資助和委托,從事教育科學研究。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產生於清代末年和中華民國初年,先是受西方教育學說的影響,“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由於所受到的影響不同,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出發,用不同的觀點,對教育進行瞭一些研究;但當時還沒有出現專門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直至20世紀初期隨著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展,高等師范院校才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基地。

  中國專設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出現得比較晚。中華民國時期,廣西省政府於1933年在桂林設教育科學研究所,曾在中小學進行過教育實驗。抗日戰爭期間,延安中央研究院設置教育研究室,以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教育為主要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省、地區和縣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高等師范院校,先後設立瞭教學研究機構。5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建立瞭一些專門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機構。197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瞭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通過瞭《教育科學發展規劃綱要》(草案),確定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和重點課題,這對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教育科學研究機構起瞭指導和促進的作用。

  中國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於1956年籌建,1960年正式成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解散。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重建。它的基本研究任務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研究中國教育的實際問題為中心,對國內外教育科學各個領域的理論、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探索教育發展的規律,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的教育科學體系,用以指導教育實踐,為建設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傢服務。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的委托,還擔負協調全國教育科學研究規劃的任務。該所設有教育理論、教學法、教育心理、教育史、教育制度、學校管理、幼兒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情報研究和圖書資料等室。編輯出版《教育研究》、《外國教育》兩個刊物,還附設有教育科學出版社。

  各省、市、自治區所屬的教育科學研究所(室),在領導體制上有三種形式:①獨立設所,由教育廳(局)領導。②附設在高等師范院校或教育學院,由廳(局)和學院雙重領導。③附設在教育廳(局)內。它們的任務,側重於應用方面的教育科學研究,並以研究本地區教育工作的實際問題為主。

  高等學校建立的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在體制上有兩種形式:①獨立設所或把幾個所統一組織為教育科學學院,直屬院長、校長領導。②系(教育系)所結合,設少數專職人員。高等學校教育科學研究,主要為改善教育學科的教學和培養教育專業人才服務。同時為瞭教育學科教材的建設,逐步開展瞭基礎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