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年兒童藝術團體。簡稱新旅。1931年“九·一八”後,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由著名教育傢陶行知創辦的江蘇省淮安縣新安小學校長汪達之率領該校14名學生,向上海左翼教師聯合會及陶行知提出瞭倡議,準備組織新安旅行團,一面實踐陶行知宣導的“生活教育”的理論,一面宣傳國難,喚醒全國同胞團結起來抗日救亡。倡議得到瞭中共上海左翼教師聯合會黨組織和陶行知的全力支持,遂於1935年10月正式成立。

  新旅成立後,團員14人(122~21歲)在顧問團員汪連之率領下,從淮安出發,開始瞭為宣傳抗日救亡而進行的長征。開頭兩年,新旅在蘇、浙、皖、魯、冀、察、晉、綏八省和南京、上海、北平三市,用演講、放映抗日電影和幻燈,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及《最後一課》等短劇和時事活報劇,組織抗日歌詠團隊,推銷進步書刊等方式,向廣大群眾及國民黨軍隊的士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團結抗日的宣傳鼓動工作。1937年12月,新旅派總幹事徐之光赴陜甘寧邊區的慶陽,向中共隴東特委匯報和請示工作,特委秘書長黃歐東派共產黨員牟永春到團工作,建立瞭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從1938年3月起,新旅正式受中共八路軍設在各地的辦事處直接領導。

  1938年11月,新旅到達廣西桂林。此後,新旅以桂林為中心,積極開展團結抗戰、把抗日戰爭進行到底的宣傳工作,先後演出瞭話劇《兩年來》、《為瞭大傢》,歌舞劇《春的消息》以及由吳曉邦編導的大型舞劇《虎爺》等。同時,還開展兒童團體座談會,撰寫少年抗戰讀物等工作。此外,還派出代表隨中國救亡劇團赴新加坡等地向愛國華僑進行宣傳和慰問,受到瞭華僑的歡迎。

  新旅由於堅持鮮明的抗戰立場,曾多次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1938年,國民黨當局利用新旅沒有經費來源的困難,企圖以政府“收編”的方式來達到取消它的目的。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旅遵照中國共產黨的指示,於同年底全部撤退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初屬新四軍政治部建制,後歸中共鹽阜區、蘇北區黨委領導。在此期間,新旅創作和演出瞭舞劇《反法西斯進行曲》,大型秧歌劇《雨過天晴》,皮影戲《大蘿卜》、《幫助新四軍》以及舞蹈、歌曲等。同時,新旅在鹽阜地區幫助各個村莊建立起瞭抗日兒童團,有組織的少年兒童總數超過18萬人。此外,新旅在1941年冬創辦瞭蘇北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張兒童報紙──《兒童生活》報和《兒童畫報》,建立瞭華中少年出版社,編輯出版瞭《華中少年》雜志和《華中少年報》。

  解放戰爭開始後,新旅隸屬華東野戰軍,隨軍轉戰於蘇北、魯南、冀魯豫等解放區。上海解放後,新旅以雄壯的腰鼓、秧歌震撼瞭上海,並培訓瞭由工人、學生組成的萬人腰鼓大軍。1950年,新旅改為“華東新旅歌舞劇團”,1952年春,又被並入華東人民藝術劇院。

  新旅自成立至1952年結束活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的解放整整戰鬥瞭17年,它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行程5萬餘裡,先後參加過新旅的約有600人。擔任過領導人的有:徐之光、張平、張傑、張牧、聶大明、左林、張拓等,汪達之始終是該團的“顧問團員”。新旅以戲劇、歌詠、舞蹈等武器,為動員和鼓舞廣大少年兒童和人民群眾投身到抗日鬥爭和解放戰爭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