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馬

  法國作傢、戲劇傢。亞歷山大·仲馬的俗稱。著名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基度山伯爵》的作者亞歷山大·仲馬的兒子,因與父名相同,世人以“大”、“小”仲馬加以區別。

  1823年,大仲馬在巴黎黎與縫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同居,1824年7月28日生下小仲馬。由於嫌拉貝身份卑微,大仲馬拒不娶她為妻。小仲馬就成瞭私生子,靠母親辛勞撫育,直到7歲那年才在法律上獲得父親的承認。身為私生子的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歧視和譏諷,心靈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由父親認領後,又受到溺愛,使他從18歲起陷入荒唐的生活。幾年後,在大仲馬的文學才能的熏陶下,他開始文學創作。1848年,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問世,聲名大振。此後,他便主要從事戲劇創作。1852年,他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茶花女》上演,獲得極大成功。其後3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的戲劇作品有《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放蕩的父親》(1859)、《克洛德的妻子》(1873)、《福朗西雍》(1887)等20餘部。1875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95年11月27日去世。

  《茶花女》和同名小說都是根據作傢本人早年的一段戀愛經歷寫成的,情節也大致相同:妓女瑪格麗特偶然結識瞭涉世未深的稅務官之子阿芒,阿芒赤誠的愛激發起她對真正愛情的向往,但阿芒的父親卻以他們的結合會毀掉阿芒的“前程”,迫使她離開瞭阿芒。阿芒誤以為她背信棄義,憤然羞辱她。她終於在悲傷和疾病的雙重折磨下死去。通過這出戀愛悲劇,作傢憤懣地控訴瞭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罪惡。劇本《茶花女》把阿芒之父逼迫瑪格麗特同阿芒斷交、阿芒無情地羞辱瑪格麗特等情節,作瞭更加突出的描寫,並且讓阿芒趕在瑪格麗特咽氣之前來同她作垂死之別,比小說的主題更鮮明,鋒芒更銳利,也更具感人的藝術力量。

《半上流社會》劇作插圖

《茶花女》劇照

  小仲馬的其他劇作,思想境界和藝術水平高低不一。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金錢問題》,寫一毫無道德的銀行傢,欲娶一清貧女子,將一筆巨款作為嫁妝記在她的名下,一旦破產好當作東山再起的資本。但他的投機醜行敗露,姑娘拒絕嫁給他,他的唯利是圖也遭到世人的鄙夷。《私生子》,寫一個富人誘惑一個女工,女工懷孕後被拋棄,後來私生子成名,寧願和母親相依為命,拒不認父。《放蕩的父親》,寫一荒唐的老人和兒子同時追求一個少女,後來他得知兒子與這少女相愛,良心不安,遂改邪歸正。《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寫一年少無知的姑娘有瞭私生子,雖然悔悟,卻為社會偏見所不容;然而一個富於同情心的青年卻在母親支持下向她求婚。《克洛德的妻子》,寫科學傢克洛德之妻道德敗壞,當她為一間諜集團竊取克洛德發明的新式武器時,被克洛德擊斃。《福朗西雍》,寫一聰明的妻子如何懲罰和教訓對她不忠實的丈夫。

  小仲馬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深有所感,認為“任何文學,要不把道德、理想和有益當作目的,都是病態的不健全的文學”。他的戲劇創作題材並不寬廣,大都圍繞著資本主義社會上層階級的愛情、婚姻和傢庭問題,比較真實地反映瞭資產階級生活的一個側面。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話劇《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志。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