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作為一個流派,它首先興起於詩歌。法國詩人波德賴爾(1821~1867)是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莫雷亞斯於1886年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瞭一篇“文學宣言”,將這派詩人稱之為“象徵主義者”。後來一般都以此作為象徵主義誕生的標誌。很快,這個流派從詩歌擴展到戲劇,並成為一個波及歐洲數國的戲劇流派。比利時詩人M.梅特林克於1886年去巴黎參加象徵主義運動,並於1889年發表劇本《瑪蘭納公主》,被公認為是第一個象徵主義劇作傢。這一流派的主要劇作傢和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1890)、《青鳥》(1908),愛爾蘭劇作傢J.M.辛格的《騎馬下海人》(1903),德國劇作傢G.豪普特曼的《沉鐘》(1896),俄國劇作傢Л.Н.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1906)等。

  象征主義認為宇宙萬物與人類的精神之間存有某種互相契合的“對應”關系,主張將宇宙萬物作為各種人類精神或社會觀念的象征來加以表現。象征主義戲劇也基本體現瞭這種精神。它們否定真實、客觀地描寫現實,強調表現直覺和幻想,追求所謂內心的“最高的真實”。在這派劇作中,有時通過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觀念和有形、無形的事物,都化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如《青鳥》中各種各樣的“幸福”、“歡樂”,“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時則用各種象征手法表現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闖入者》中用音響象征“死神”的闖入,《騎馬下海人》中籠罩人類命運的大海的波濤聲,等等。因此,盡管它們的思想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義的傾向。

  一般認為,象征主義戲劇的上述特點,是由於該派劇作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病態現象深感厭惡、絕望,遂將筆觸從現實的“此岸世界”轉向“彼岸世界”,並認為這種“彼岸世界”隻有用劇作傢的直覺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憑借理性去認識。因此,這派劇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義的傾向。

  象征主義戲劇的另一特點是:多采用與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隱喻等表現手法。這類表現手法,後來被表現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大量借用,甚至也為後來的現實主義戲劇所吸收,從而豐富瞭自身的表現力。

  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有些話劇作傢也受到象征主義戲劇的影響,如田漢的早期劇作就有一部分表現出象征主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