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瞭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據。

  教育目的的演變 教育目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準低下,教育還沒有成為一項專門的、、獨立的社會活動,教育目的寓於生產勞動和生活活動本身的目的之中。它表現為原始社會的氏族為求其群體的鞏固和延續,使兒童學會成人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經驗和社會習俗。在奴隸社會中,教育開始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出來。那時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服務的。中國古代的夏、商、周已有學校。《孟子》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儒傢的教育思想占統治地位,儒傢的教育目的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見《大學》、《中庸》)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儒傢的這一套教育目的是為鞏固封建制度服務的。

  在西方,古希臘的雅典在波希戰爭獲勝以後,由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形成瞭一種追求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理想。亞裡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張把奴隸主貴族的子弟培養成為自由人,要求身體、道德、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地、和諧地發展。他曾批評當時斯巴達的教育,認為為瞭軍事的目的過分強調體育,對青年進行殘忍的訓練和把知識學習降低到手工匠水平,因而忽視瞭智育的作法是不對的。在西歐的封建社會中,宗教神學統治瞭教育陣地。教會學校的目的在於培養僧侶,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騎士。僧侶和騎士都是封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

  資產階級為瞭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提出過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針對封建教育中的“神道”之學,提出瞭資產階級的“人道”之學。他們反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僧侶和其他的教會神職人員,主張培養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16、17世紀,由於科學知識的發展,英國思想傢F.培根、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等提出泛智主義的教育目的,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後來,英國教育傢J.洛克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主張以培養紳士為教育目的。這種紳士是資產階級化瞭的新貴族。18、19 世紀,西方又出現瞭以自我發展為教育目的的主張。認為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發展他們自由和自發的表現,要求各種能力和諧地發展。其代表人物是法國啟蒙思想傢J.-J.盧梭、瑞士教育傢 J.H.裴斯泰洛齊和德國教育傢F.W.A.福祿貝爾等。對於這種不受限制的發展兒童內在天性的教育目的,德國哲學傢G.W.F.黑格爾和教育傢J.F.赫爾巴特是持反對觀點的。黑格爾認為教育不應追求個性,而應追求“一個更高更普遍的目的”──絕對理性的精神。赫爾巴特認為,自我發展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對人性錯誤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他主張,教育目的應是在與環境的接觸中,通過多方面的興趣,把道德的目的提高到支配的地位上來,形成理想的人。1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傢H.斯賓塞為瞭適應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提出瞭為“完滿的生活”作準備的教育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傢J.杜威提出瞭實用主義的教育目的。他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過程在它本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一個真正的目的和一個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沒有一點不是相反的。”杜威主張教育的目的應該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動和需要來確立,反對任何外加的、為未來作準備的教育目的。他所提出的教育目的隻能培養出資產階級所需要的、順應資本主義社會的人。

  中國開始實行近代學制以後,清政府學部於1906年正式規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這一教育目的反映瞭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文教方針。辛亥革命後,在蔡元培的影響下,1912年臨時政府教育部公佈瞭“註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這體現瞭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1929年,國民黨政府則頒佈瞭所謂“三民主義”的教育宗旨。

  從教育發展史來看,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變化,大致上有兩種傾向:①強調教育的社會制約作用,主張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②強調人的自我發展,認為應從兒童內在的自然潛力出發來考慮教育目的。此外,也有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兼顧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兩個方面的。但是,由於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歷史上的教育傢都不可能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隻有K.馬克思、F.恩格斯對這個問題作瞭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提出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才為科學地解決教育目的問題指出瞭正確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曾經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理想。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C.H.de聖西門說過:“我終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一切社會成員創造最廣泛的可能來發展他們的才能。”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不僅在理論上強調這個思想,而且親自進行瞭實驗。但是,他們在解決人和環境、教育的關系上墜入瞭歷史唯心主義。他們和18世紀法國早期唯物主義者一樣,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改變瞭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教育的產物。這種理論必然導致通過少數“天才人物”,就可以使一切人得到全面發展的錯誤結論。並把人的全面發展同實現社會變革,創造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的前提割裂開來。他們不懂得: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改變或自我改造之間的一致,隻有把這兩種改變都看作革命的實踐這個道理。因此,所謂一切人的全面發展,隻能是一種空想。K.馬克思一方面深刻揭露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阻礙人全面發展的桎梏,社會文明的繁榮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費個人發展的方法”來達到的;另一方面,他從分析現代工業的革命變革中,指出瞭現代社會的生產力必將要求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和各種職業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從而揭示瞭在新的社會條件下,通過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的實踐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是在整個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的。雖然教育不是實現一切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但是在解決瞭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教育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個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依靠學校教育打好基礎。因此社會主義教育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的。

  中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教育目的,是“國傢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教育目的體現瞭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它明確規定瞭中國教育目的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指出瞭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無論是培養勞動後備力量,還是培養各種專門人才,都需要使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德、智、體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任務,在實踐中不能突出某一個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參考書目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編:《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編:《列寧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編寫組:《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John S. Brubacher,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2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