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和文學著作,內容包括日本古代神話、傳說、歌謠、歷史故事和帝王傢譜,撰寫者太安萬侶(?~723)。

  7 世紀天武天皇時期曾對“本辭”(神話與傳說)和“帝紀”進行整理。8世紀初奈良時期,元明天皇命太安萬侶撰寫《古事記》,以發揚“邦傢之經偉,王化的鴻基”。太安萬侶根據熟知“本辭”和“帝紀”的女官稗田阿禮的講述,加以撰錄整理,於712年成書。

  本書共分上、中、下3卷。上卷列列為神代,中卷從神武天皇至應神天皇,下卷從仁德天皇至推古天皇。上卷為日本古代神話的結集,講述瞭宇宙、萬物、日本國土及其民族的產生。宇宙產生神,神生瞭“八大島”(日本列島),生瞭天照大禦神(太陽神)、月讀命(月神)和建速須佐之男神(臺風神)。天照大禦神由高天原走向八大島的“葦原中國”,戰勝出雲神話裡的大國主神,“天孫”民族從而誕生。在神話中建速須佐之男神的粗獷形象和出雲神話裡的人物十分生動,保留瞭更多的原始神話的特點。但就全書來說,神話的中心是突出天照大禦神及其後裔,用以說明天皇專制國傢始於天授神賜。中卷和下卷記載傳說故事,有三輪山神子誕生的故事、太陽托胎卵生的故事、動物故事、懲怪故事、爭妻故事、兄弟相殺故事、角力故事、求婚故事、大樹故事等,其中以多次出征卻被謀害的倭建命的故事最為生動。這兩卷表現天皇世襲的思想更為明顯。

  《古事記》的文體主要是散文和詩歌。散文敘事主要使用古漢語,抒情詩歌則使用漢字作日語的標音。散文部分的固有名詞、敬語、助動詞,也采用漢字作標音。全書采用的古漢語行文和漢字作日語標音,構成瞭日本古代創作的基本文體。

  本書是在古代加強天皇專制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反映瞭建立在豪族之上的君主政體的需要,但其主要意義還是在文學方面。它是日本古代神話、傳說的寶庫,反映瞭天皇政體的需要,也保留瞭日本民族在搖籃時代的性格和思想。書中包含瞭短歌、長歌、片歌、旋頭歌等詩歌形式,顯示日本古代詩歌的豐富多彩。本書也保留瞭日本古代的豐富的語言,記錄瞭大量的民族詞匯,也吸收瞭漢語的特長。它在歷史學、文化史、宗教史、民族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已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