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日常說話的聲音為真聲,與之不同的發聲狀態所發出的聲音(如男作女聲)為假聲。沒有經過訓練的嗓音,由自然聲區往高處說或唱,到一定的高度就感到困難,若再高,聲音就突然改變,失去原有的音色,而變成又虛又弱又無色彩的聲音,即所謂“假聲”。中國戲曲界稱真聲與假聲為真嗓與假嗓,大嗓與小嗓,大本腔與二本腔等。我國傳統說法是男女都有真聲與假聲;西洋則沒有真聲之說,僅稱之為胸聲。男女都有胸聲。但假聲隻限男聲。女聲隻有頭聲和比頭聲更高的“哨聲”。

  人的聲帶有兩種發聲機能,即發胸聲的重機能與發假聲或頭聲的輕機能。發真聲以甲杓肌的作用為主,聲帶全振,邊緣圓純,聲音飽滿響亮,聲門隨音頻開合,用氣較省,一般在中低聲區使用。發假聲則以環甲肌的作用為主,聲帶局部(邊緣)振動、邊緣薄,聲門閉合不嚴,有一梭形縫隙,費氣較多,一般在高聲區使用。

  天然假聲並無表現力,有表現力的是受過訓練的、有呼吸支持與有共鳴的藝術假聲。中國戲曲中的青衣,古代歐洲一些教堂裡(如英國與俄羅斯的教堂)的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等都是用假聲演唱;中國京劇、昆曲中的小生、中國民間的青海民歌花兒和瑞士、奧地利山區的約德爾(一種山歌)的演唱,則是真假聲交替使用;中國戲曲中的老生、老旦,中國和世界很多地區的民歌,大都是用真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