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各種樂器的功能和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並以交響樂隊來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交響曲在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音樂創作上,它是作曲傢們寫作技巧高度發展的體現和產物;在發揮器樂表現力的廣度和深度上,它都達到瞭頂峰。雖然實質上它是一部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奏鳴曲,但它比奏鳴曲擁有更宏大、更豐富、更高級的表現力。

  “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原義為“共響”。至中世紀,指兩音諧和地結合,有時亦指某種樂器。義大利作曲傢G..加佈裡埃利首先用之為曲名,稱其聲樂與器樂合演的聖樂曲為《神聖交響曲》(1597)。此後,乃泛指聲樂與器樂合演的樂曲。1607年,A.班基耶裡及S.羅西各自出版一部純器樂的交響曲。1619年,M.普雷托裡烏斯在一部論述近代曲式的著作中提出:交響曲應為不含任何聲樂聲部的純器樂合奏的作品。從此,交響曲開始擺脫聲樂,轉為器樂的作品,標志瞭交響曲的一個重要轉折。此後,很多器樂作品如:歌劇、清唱劇等的器樂引子、序曲或前奏曲;J.S.巴赫的3部創意曲和帕蒂塔的開始樂章;J.海頓的某些四重奏等,統稱交響曲。20世紀,I.F.斯特拉文斯基刻意仿古,還寫瞭《管樂器交響曲》(1920)。

  早期的交響曲(1725~1760) 由17世紀末意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的“快板—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瞭基礎。18世紀中、後期,序曲性質的交響曲脫離歌劇,吸收大協奏曲、組曲及三重奏鳴曲的因素,發展成獨立的3樂章的器樂體裁。但這時曲式尚未最後確立,交響樂隊的編制也未成形,交響曲仍屬器樂重奏及小型樂隊演奏的作品。這時,不少作曲傢,為創建交響曲體裁作出瞭貢獻。意大利的G.B.薩馬蒂尼開始運用早期奏鳴曲式、動機式的旋律寫作交響曲,並於1760年開始廢棄通奏低音,以銅管樂來填補和聲。曼海姆樂派的J.斯塔米茨創建瞭一個訓練有素的雙管制交響樂隊,首創瞭具有“漸強”、“漸弱”等力度變化的演奏風格,並使管樂器起到獨立的聲部作用。維也納樂派的M.G.莫恩首先在他的《D大調交響曲》(1740)的慢板樂章後,插入一個小步舞曲樂章,創造瞭早期的4樂章交響曲形式。在創作中,他與G.C.瓦根塞爾等都重視樂隊色彩的運用,擴大管樂器的作用,並使小提琴成為樂隊的主體,他們與斯塔米茨一起都為發展交響曲作出瞭一定的貢獻。

  古典時期的交響曲 18世紀,規范的交響曲式,經海頓、W.A.莫紮特在前人創作基礎上的實踐,最後完全確立。典型的古典交響曲包括4個樂章:第1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2樂章,稍慢或慢板,具抒情風格,用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或變奏曲式。通常是第1樂章的下屬調或關系調。第3樂章,快板或稍快,復三段式,在主調上用帶有三聲中部的小步舞曲形式(貝多芬改用諧謔曲)。第4樂章,終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調上用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鳴曲式或變奏曲式。有時曲前冠以慢板的引子、曲後殿以尾聲。此外,海頓在確立古典曲式的和聲結構、運用調性變化構成戲劇效果,以及樂器組合的規范化等方面;莫紮特在創作強烈對比的主題,擴大展開部的篇幅,以及保持不同樂章間的平衡方面,均作出瞭貢獻。

  L.van貝多芬首先在交響曲中註入瞭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先進思想及革命熱情,並擴大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擴大樂隊的編制及加入人聲,以諧謔曲替代小步舞曲以及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如:動機的發展、主題的對比與貫串、和聲進行的富於動力性、不規則重音的應用及音量的突變等),深化瞭交響曲這一體裁,並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同時,他的《第三交響曲》,又開創瞭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紀元。

  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曲 19世紀以後的交響曲,不論內容、形式及技巧,都有很大改革及創新,形成瞭一個群芳爭妍、繁花似錦的局面。例如:F.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開拓瞭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的新領域。F.門德爾松的《蘇格蘭》、《意大利》交響曲,飄逸、灑脫、旋律優美、配器華麗,均采用瞭具有3個主題的第1樂章形式。R.舒曼的交響曲以詩情畫意動人心弦,他的《第四交響曲》以一個主題貫串全曲,結構緊湊,猶如一部單樂章交響曲。H.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開創瞭標題交響曲的先河,並首先采用代表特定形象的“固定樂思”,在全曲中貫串發展,成為標題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法。F.李斯特師法柏遼茲,創作瞭《但丁交響曲》與《浮士德交響曲》等,創造瞭單樂章標題音樂的新體裁──交響詩。A.佈魯克納常采用德國眾贊歌的和聲及管風琴式的對位及踏板音,使交響曲具有濃鬱的宗教氣息。J.勃拉姆斯繼承貝多芬,常采用主題貫串發展的手法創作交響曲,使樂曲的結構嚴謹、樂思統一;並創造瞭以連續的三度關系來安排4個樂章的調性,效果新穎。G.馬勒的交響曲規模宏大,多用人聲。他的作品常吸收民歌、圓舞曲、進行曲、眾贊歌和歌曲曲調來進行創作。他的《第八交響曲》規模宏大,演出人員眾多,號稱“千人交響曲”,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交響曲之一。此外,由於當時歐洲民族意識高漲,許多作曲傢如Н.А.裡姆斯基-科薩科夫、А.П.鮑羅丁、П.И.柴科夫斯基、A.德沃紮克、J.西貝柳斯等都創作瞭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交響曲。C.聖-桑斯、V.丹第等人則創作瞭協奏曲型的交響曲。浪漫主義時期的交響曲在樂章的數目與安排上以及樂隊的編制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及變革。

  現代的交響曲 20世紀,交響曲依然是音樂中的重要體裁。不少傑出的作曲傢都致力於交響曲的創作,並進行各種探索及創新。A.勛伯格、A.von韋貝恩譜寫瞭序列音樂的交響曲。B.佈拉赫爾等創作瞭無調性的交響曲。W.佈克哈特創作瞭復調式交響曲,A.佈利斯還寫瞭一部《色彩交響曲》。現在又有人從事於“無字型曲式”、小型器樂、聲樂重奏以及電子音樂的交響曲的創作。同時,一種崇尚簡潔、精練的復古主義傾向正在興起。室內交響曲、單樂章的交響曲、早期交響曲模式的作品等不斷增多,斯特拉文斯基甚至采用16世紀末的交響曲模式,創作瞭合唱的《聖詩交響曲》。

  中國的交響曲 始於20世紀40年代,具有鮮明的標題性及濃鬱的民族風格,著名的作品有:王雲階的第2交響曲《抗日戰爭》、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施詠康的第1交響曲《東方的曙光》、羅忠鎔的第2交響曲《在烈火中永生》、陳培勛的第2交響曲《清明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