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定仙

  中國作曲傢、音樂教育傢。1912年11月10日生於湖北漢口,2000年12月23日逝於北京。1920~1927年在武昌高等師範附屬小學及武漢中學讀書。1928~1930年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音樂。1930年後入上海國立立音樂專科學校從黃自學習理論作曲,同時從呂維鈿及查哈羅夫學鋼琴。1934年秋,任陜西省教育廳音樂編輯。1936年夏返滬,在上海業餘實驗劇團附設的實驗樂團從事指揮、作曲和鋼琴演奏。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編輯、湖北教育學院理論作曲與鋼琴教授等職。1940年起,擔任重慶國立音樂院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職期間曾熱情支持進步音樂社團“山歌社”開展研究民歌和民族音樂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1961~1983年兼該院副院長。1979年被推選為中國音樂傢協會常務理事。

  江定仙是一位深有造詣的作曲傢。30年代曾創作《靜境》、《浪》、《樹》、《小馬》等藝術歌曲和《棉花》、《前途》等學生歌曲。1934年,俄國作曲傢齊爾品(即A.N.切列普寧)來華征求中國風格的鋼琴曲,他以《搖籃曲》獲2獎。他早期的電影插曲《新中華進行曲》(電影《生死同心》主題歌) 和《歲月悠悠》以及愛國歌曲《打殺漢奸》、合唱曲《為瞭祖國的緣故》等,曾廣泛流傳。40年代後,他為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所寫的伴奏,以及建國後所作的獨唱曲《民歌九首》、鋼琴曲《恩情》、《十送紅軍主題變奏曲》等,在音樂的民族風格方面作瞭可貴的探索。他的大型作品有交響詩《煙波江上》(又名《武漢隨想曲》,1958)、電影音樂《早春二月》(1965)、與日本作曲傢林光合作的電影片配樂《沒有下完的一盤棋》(1982)等。其作品手法洗練,風格質樸、嚴謹。

  50 多年來,江定仙的主要精力用於音樂教育工作。他知識淵博,經驗豐富,善於言簡意賅地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經他所培養的學生遍佈全國各音樂院校、團體。又撰有音樂論文《和聲運用上的民族風格問題》、《紀念世界文化名人匈牙利音樂傢李斯特誕生150周年》和《紀念黃自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