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電影批評。對一定的電影創作現象進行的分析和評價。電影理論和電影評論不同,它研究電影創作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但兩者又有密切的聯繫:電影評論對某一電影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實際上是一定的電影理論、觀點的具體運用,而電影理論對電影創作的直接影響和指導,又常常通過電影評論來估價。

  電影評論的物件是電影創作現象,包括電影作品、電影藝術傢的創作活動、一定歷史時期的電影狀況和傾向以及某些電影的風格、流派等等。

  目的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評價蘊含在銀幕形像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及其社會意義,既分析影片的生活內容和思想內涵,又探討其美學價值、藝術風格和表現技巧,把影片的形像與主題、內容與形式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並作出鑒別和評價。

  作用 電影評論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研究創作上的經驗教訓、闡發電影創作的某些規律性問題,幫助作者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瞭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瞭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瞭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傢須瞭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傢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方法 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傢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瞭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瞭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概況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意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瞭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瞭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瞭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瞭新的成就,專業和業餘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瞭起來。1981年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傢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傢、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湧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