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等教育基礎上繼續實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這種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實施中等教育的學校為各類中等學校,普通中學為其中主要部分,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以及為國傢建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的雙重任務。中等專業學校,包括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師範學校,擔負著為國民經濟部門培養中等專業技術人員的任務。各類中等學校的辦學情況直接關係著一國教育建設和勞動力的培養品質,影響著國傢各方面的發展和鞏固。因此已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歷史概述 中國遠自傳說中的唐虞分學校為上庠、下庠,夏禹改東序、西序,殷商名左學、右學以及周分大學、小學,近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籌設京師大學堂止,實施的都是大學和小學兩段制教育。1897年,盛宣懷創辦上海南洋公學,在外院(附屬小學)之上開辦上、中兩院,中國才開始有三段辦學的組織。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奏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開設大學堂、中學堂、小學堂,則是中國正式有中學名稱之始。

  中國近代中等教育體制的確立,始自1902年清朝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其中規定中學堂4年卒業,附設實業科,自第二年起分科。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對上述學制重新修改,定中學年限為5年,科目分為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理化、法制、理財、圖畫、體操等12門。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改中學堂為中學校,年限改為4年,學堂監督改稱校長,課程中廢除讀經講經,增設藝術科等。1922年頒佈《學校系統改革令》,實行“新學制”(壬戌學制),則規定中學學制6年,分初、高二級,各3年。高中分設農、工、商、師范等科,這個學制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949年。1927~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革命根據地設立的中等學校,學制不一,一般為1~3年。

  歐洲各國中等學校的淵源較早,如在古希臘時代即已有中小學之別。當時的雅典在弦琴學校等實施初等教育的小學之上,設有修辭學校、文法學校等。課程有文法、修辭、辯論術、論理學、幾何等科目,與後世中學相仿(見雅典教育)。到古羅馬時代,中等學校制度與古希臘時代大體相似。歐洲近代中等教育制度則發端於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城市的拉丁學校首先擴展班級,提高程度,為近代中學的辦學開辟瞭道路。16世紀後,各國先後創設文科中學等類學校,18世紀初出現實科學校,這些學校大都是私立性質。至19世紀後,西方各國才開始興辦各種公立中學,師范學校和職業學校也逐漸得到發展。

  中國現行中等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並改造瞭舊中國留下的學校。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規定,實施中等教育的機構為普通中學、業餘中學和各類中等專業學校。普通中學學制為6年,分初中、高中二級,修業年限各為3年;對學生實施全面的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技能教育。中等專業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2~4年;按照國傢建設需要,實施工、農、交通、技術、衛生、財貿等專業技術教育。此外,設中等師范學校,學制3年,培養小學教師;設技工學校,培養技術工人。同時創辦工農速成中學,學制3~4年;以提高工農青年和幹部的文化水平。1958年停辦工農速成中學,舉辦農業中學、職業中學等,除實施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外,進行技術教育。

  為取得教育和教學經驗,加以推廣,指導一般,1953年,全國各地開始舉辦重點中學,以後教育部一再發出通知,要求辦好重點中學。“文化大革命”期間,重點中學遭到摧殘。1978年教育部決定恢復重點中學。1980年全國重點中學工作會議總結瞭工作經驗。同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頒佈《關於分期分批辦好重點中學的決定》。到1982年,經過調整、整頓,全國多數重點中學的領導班子較強,師資和設備較好,校舍條件有所改善,辦學指導思想比較明確,能註意貫徹執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成為普通中學的骨幹。至於大量一般中學,由於領導、師資、設備條件和城鄉情況不同等等原因,水平不一。

  1958年開始瞭中小學學制的改革試驗。1960年以後,各地試行過中學4年制、5年一貫制、3·2分段制(初中3年,高中2年)、4·2分段制(初中4年,高中2年)、高中分科制等。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學學制5年(3·2分段)。1981年頒發《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中學學制6年(3·3分段),並要求5年制中學逐步向6年制過渡。

  中學教育的目的任務 1952年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這個階段的教育要使學生“身心獲得全面發展,以便為升入高等學校或參加建設工作打好基礎”。1954年政務院發佈的《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指出:中學教育的目的,是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中學教育不僅要為高等學校提供足夠的合格新生,並且要為國傢生產建設提供具有一定政治覺悟、文化教養和健康體質的新生力量。1963年頒發《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規定“中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

  中學課程設置 1950年教育部頒發第一個《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規定中學設政治、語文、數學、自然(初中)、生物(高中)、化學、物理、歷史、地理、外語、體育、音樂、美術、制圖(高中)等14門課。此後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不斷修訂調整,如1952年中學取消瞭自然課,1957年取消瞭制圖課等。1981年教育部頒發新教學計劃,除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等12門基礎課程外,增加瞭生理衛生課和勞動技術課。6年制重點中學在高中二、三年級增設選修課,高中三年級上學期開設人口教育講座。新教學計劃要求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特別要打好語文、數學和外語的基礎;既要註意自然科學的教育,也要註意人文科學的教育: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學好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要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具有健康的體質。

  中學的提高與發展 為提高中學教學教育質量,1954年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改進教學與註意體育衛生教育。同年政務院發佈的《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對貫徹全面發展方針、提高教育質量提出瞭明確要求。要求教育部根據國傢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中學教育的目的,進一步以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和理論與實際聯系的方法,有計劃地修訂中學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並為教師編輯教學指導書。要求加強教師的政治與文化業務學習;改進學校領導工作。學校必須以領導教學為中心,使教學工作成為學校的中心任務。1958~1963年,各地普通中學除進行改革學制的試驗外,還進行改革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試驗,采取各種措施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1963年頒發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總結瞭普通中學辦學的指導思想,強調全日制中學應貫徹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加強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的教學;遵循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既對學生的學習有統一的要求,又承認差別,因材施教。1980年全國重點中學會議,要求普通中學堅決貫徹執行全面發展的方針,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正確處理德、智、體幾方面的關系,探索教育規律,提高教育質量(見表)。

中國普通中學發展基本統計數字

  中等教育結構改革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曾普遍舉辦普通高中,大量停辦或裁減職業技術性學校(包括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學校),使得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造成瞭中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及生產建設嚴重脫節的狀況。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等教育事業得到不斷恢復和發展,並大力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中國正逐步建立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城鄉中等教育體系。具體做法和辦學形式主要是:①由教育部門改革普通高中的課程,並將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②由廠礦企業、事業單位、農村經濟組織等自辦職業技術學校、職業中學、農業中學;③由教育部門與廠礦企事業合辦各類職業技術性學校。到1982年,中國中等專業學校已達到3076所,在校學生103.94萬人,教職工35.16萬人(專任教師14.95萬人)。其中工、農、林、醫藥、財經、政治、體育、藝術等中等技術學校2168所,在校學生62.8萬人(比1949年的22.9萬人增長2倍);中等師范學校908所,在校學生41.14萬人(比1949年的15.2萬人增長.7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指出,要進一步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外國中等教育發展趨勢 各國實施中等教育的共同發展趨勢是:①為適應現代文化科學技術發展需要,中學階段特別是初中階段的教育年限在逐漸延長;②中學教育階段的教育內容在力求與小學和大學階段更緊密銜接;③越來越註意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內容相互滲透與結合,其結構也日趨多樣化。如法國已明確提出,這個階段的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受到普通教育性的、也包括職業技術內容的中等教育。聯邦德國約有80%的16~18歲青少年受到各種形式的免費義務職業教育,並已規定凡受9年義務教育而未能進其他學校學習的人均須進職業學校受職業義務教育至18歲。美國高中階段分為學術科、職業技術科、普通科三類,除基本課程外,設多種選修課程,其中大多是屬於職業技術性的。日本高中提出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國傢和社會有用人才所必需的各種素質,提高學生的普通文化水平,使他們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和技巧。近年來,日本中等教育結構中,單一型的普通高中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其餘大多為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而且職業高中的分類越分越細,發展也越來越快。蘇聯中等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教育,並提出這一階段的教育,除使學生具有淵博而牢固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外,要“培養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自覺地選擇職業”。印度等東南亞國傢也日益把職業技術性教育列為中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④正在不斷探索改革道路,辦學形式更加註意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而趨於多樣化、多層次化,使之更加適合完成“雙重任務”的需要。如英國,為改革傳統中等教育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舉辦瞭一種把原先的文法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合為一體的“綜合學校”,對學生實施以普通教育為核心、兼顧其他各種專業學習興趣的中等教育;另外積極興辦“中間學校”,對8、9歲至12、13歲兒童實施一種介於“初等”和“中等”教育之間的教育。他們認為,根據這一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單設一種學校,對兒童進行集中管理教育,將會收到更好效果。美國、聯邦德國等國傢也開設瞭這種學校。(見彩圖)

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中學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學生在學習使用電子計算機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第一中學的地理課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教師在實驗室備課

遼寧阜新四合中學在實驗數學課的教學改革

上海中學學生在上物理實驗課

海南島南溪中學的早讀

福建閩侯縣農業中學在油菜田裡進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