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由於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多層次的,因此,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級專門人才,而且需要大批受過中等專業教育的各種中級技術人才,以及受過職業訓練具有一定文化水準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後備力量。因此,職業教育對於社會發展和國傢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代職業教育於18世紀末產生於歐洲,它是在進行大工業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瞭解生產過程、工藝原理和不斷地提高技術熟練程度。在這樣情況下,用傳統的手工業學徒制方式培訓勞動力,已不適應生產的需要。於是,生產部門培訓勞動力的任務就逐漸為專門的職業學校所代替,各國紛紛設立中等教育階段的職業學校和職業補習學校。職業教育廣泛發展,成為各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有些工業發達國傢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已著重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職業技術教育,開辦瞭短期職業大學等,而且發展很快。現在世界上各工業發達國傢大力發展中等教育階段之後的職業教育的趨勢已日益明顯。

  中國職業教育體制確立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欽定學堂章程》。當時把實施職業教育的學堂叫實業學堂,分實業學堂為三級:簡易實業學堂修業3年,中等實業學堂及高等實業學堂各修業4年。嗣後修訂之《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對農工商各類各級實業學堂和藝徒學堂的入學條件、學制、培養目標等都做瞭明文規定,還設為實業學堂培養師資的實業師范學堂。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公佈《實業學校令》,規定此類學校以教授農、工、商必須之知識技能為目的,分甲乙兩種。甲種施以完全的普通實業教育,乙種施以簡易的普通實業教育,肄業年限各為4年。嗣後又公佈《實業學校規程》,分實業學校為農業、工業、商業、商船及補習學校數種。又規定女子職業學校之設置。1917年5月教育界和實業界黃炎培等48人在上海發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將實業教育正式改名為職業教育。

  1927~1949年,中國共產黨對革命根據地的職業教育一直很重視。根據革命戰爭的需要和農村環境的特點,著重發展瞭一批農業學校,培養農、林、牧、畜、醫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和農業建設人才。這些學校一般實行半工(農)半讀,重視生產實習,強調“教育與生產結合”,“教育與勞動結合”。1934年陜甘寧邊區教育人民委員部制定的《短期職業中學試辦章程》中規定:課程分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某種技術及文字課目四項,生產技術課必須占課目40%以上。並要求農業中學要靠近農村或紅軍公田,棉業中學要靠近棉田,紡織中學要靠近紡織廠,以適應生產技術實習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職業教育發展很快。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佈的《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中,明確規定瞭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和專科學院在學制中的地位。中國實施高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的有專科學校和學院,實施中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的有中等專科學校(包括中等技術學校、中等師范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和農業中學等。這些職業性質的學校,為國傢培養瞭大批的各級技術人才和勞動後備力量。

一所中學開辦的抽紗職業班

  1966年以後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職業教育遭到很大破壞,造成中等教育結構單一化及教育水平低下,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需要極不適應,給中國的教育事業和國傢建設帶來瞭嚴重的惡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特別強調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據1982年統計,全國普通中學高中階段在校學生640.5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03.9萬人,技工學校在校學生68萬人,職業中學和農業中學在校學生70.4萬人,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為242.3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27.4%。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狀況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