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者在最佳教學、足夠時間條件下掌握學習材料的一種學習方式。美國心理學傢B.S.佈盧姆是提倡這一學習方式的代表,其中心思想是:隻要提供最佳的教學並給以足夠的時間,多數學習者能獲得優良的學習成績。

  許多教師相信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分佈是正態的。他們預計在所教的學生中,大約隻有1/3的人學習良好,另外的1/3是不及格或勉強及格,其餘的1/3 則介於上述兩部分學生之間。佈盧姆認為這個假設缺乏代表性。他聲稱隻要提供最佳的教學條件、足足夠的學習時間,學生的成績將不是正態分佈,絕大多數學生會掌握學習任務,獲得良好成績。研究證實,學生學完一個設計良好的學習單元後,根據客觀評定,約60~75%的人顯然能夠掌握;其餘的學生中大多數人經過再學習該單元的全部內容或部分內容,也會通過,隻有少數幾個人也許需要插入補充材料,然後再回過去學習該單元。因此采用掌握學習這一方式的學習,成績分佈往往是多數學生都可以得到優良的高度偏斜曲線。通常所謂的能力和成績之間的相關極低。當教學是最理想之時,能力僅僅是學習者所需要的時間量。學生成績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掌握所需的時間數量上。

  佈盧姆提出,有助於掌握學習的良好條件如下:①學習者必須清楚地理解教學目標,即學習任務;②學習者必須具備能順利地進行該項學習任務所必要的知識與技能;③學習者必須具有掌握該項學習任務的意願,不惜花費時間與精力;④教師對於學習者要學習的材料提供有關線索,保證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對他們的成就給以強化、反饋和校正。⑤適當采用“小學生教學”,鼓勵學生互教互學。

  掌握學習假設學生個個都有可能掌握教材,強調的是合作,因而課堂的競爭氣氛相應減弱。它能給學生的學習增添趣味,使他們產生終身進行各種學習的情趣。它還幫助學生增強自尊心,有益於心理健康。不少人認為,掌握學習註意真正掌握學校規定的各學科內容,破除分數、等第觀念,是可取的。但它對學生獨立學習的訓練較少助益,尤其是為瞭促進合作和學生的自尊心,可能使學生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受到損害。

  

參考書目

 邵瑞珍等編著:《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加〕C.Galloway:《學與教的心理學》,1976年(英文版)。

 〔美〕H.C.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雲南人民出版社,昆明,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