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頭傳唱的歌謠。中國古代稱為童謠。兒歌的這一概念,是“五四”以後歌謠學興起才普遍使用的。

  兒歌大多是大人根據兒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點,以簡潔明快、生動形象的韻語寫成,並得到兒童們傳唱的,也有的是兒童自己在遊戲等場合隨口編唱的。

  兒歌除瞭許多有明顯教誨意義,對兒童能夠起到增長知識、啟發智慧和想像、培養品德的作用以外,也有不少兒歌是伴隨著遊戲唱誦,重在音節和諧,起到統一遊戲動作的作用。。如跳繩、踢毽、拍皮球等歌。有的有意使用拗口語句,借以訓練兒童說話能力,矯正發音。還有一些兒歌原是時政歌謠,它們有的譏諷時政或人物,有的預言政治變化,並利用兒童傳播。孩子們在傳唱中並不懂得它的含意。

  兒歌一般都比較短小,句式多樣,富有變化,節奏鮮明,瑯瑯上口,易念易記易傳。表現手法有擬人、反復、重迭、對答、排敘、比喻、誇張、聯想等,其中運用較多的是擬人化。

  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左傳》、《戰國策》中就有兒歌的記載,並散見於歷代古籍。清代鄭旭旦的《天籟集》、悟癡生的《廣天籟集》則為兒歌專集。

  “五四”以後,發表兒歌較多的有北京大學的《歌謠周刊》,中山大學的《民俗》周刊以及陳和祥的《繪畫童謠大觀》、朱天民的《各省童謠集》第一集,劉萬章的《廣州兒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兒歌專集有《中國兒歌選》(資料本)、《中國歌謠資料》(第一集)、《古代兒歌資料》(趙景深等編)、《兒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編)、《北京民間兒歌選》(王文寶搜集編選、常惠序)等。研究論文有《1913~1949兒童文學論文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