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中世紀佔有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經院哲學內部有不同的派別,各派都以學校,主要是大學,作為重要的活動陣地,擔任教學的教師被稱為經院學者。經院哲學既是治學方法和教學方法,又是重要的研究物件和教學內容,因而,對西歐的教育有深遠的影響。

  經院哲學的前身是教父學(patristios)。起初,教父學把古希臘羅馬哲學視為異端,反對任何理性和思考,提倡絕對信仰。西元3世紀後,由於生產和科學知識的發展,人們的視野逐步擴大,盲目信仰的的說教不能取信於人,教父學便不再簡單地否定古希臘羅馬哲學,而改以新柏拉圖主義來論證基督教教義。教父學的教育理論認為靈魂有三種:①動物靈魂,它與肉體結合;②人類靈魂,它具有思維推理的能力;③超人類靈魂,借助它可達於神的智慧。與此相適應,教育也有三種:一是潔身,即通過極端嚴格的訓練,擺脫動物靈魂與肉體結合所產生的種種幻覺,去掉物質的欲望;二是頓悟,即克服人類靈魂中由於思維推理產生的種種迷妄,消除背離基督教教義的異端思想;三是圓滿或成熟,即將人類的理性和思考統一到基督教教義上來,使人的智慧同上帝結合,而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由於這種教育理論以基督教教義為中心,以古希臘羅馬的哲學來論證教義,承認邏輯推理的地位,所以教父學內部就產生瞭基督教教義和古希臘羅馬哲學之間的矛盾,信仰和理性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愈演愈烈。為瞭調和此種矛盾,經院哲學遂應運而生。

  經院哲學產生於公元8、9世紀,盛行於12、13世紀。一般認為。愛爾蘭人J.S.埃裡格納是經院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一切真正的哲學與基督教教義是吻合的,兩者的不同在於哲學以思考為主,宗教以信仰為主。11世紀,經院哲學逐漸分化為實在論(Realism)和唯名論 (No-minalism)。實在論者兼顧理性和信仰,但以信仰為主。其代表人物為歐洲中世紀神學傢、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唯名論者也兼顧理性和信仰,但更崇尚理性,因而被教會視為異端。其代表人物為法國的洛色林。其後,經院哲學又出現瞭調和實在論與唯名論矛盾的概念論(Conc-eptualism)。其代表人物為法國的P.阿貝拉爾。他認為,理性必先於信仰,懷疑並非罪過,信仰必須以知識為基礎。他對基督教教義提出疑問,用亞裡士多德哲學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在客觀上背離瞭傳統的基督教教義,因而被教會逮捕判罪。

  12世紀前後,西歐興起瞭新的學術運動。古希臘和阿拉伯的哲學、科學知識通過學者的翻譯介紹,大量傳入歐洲,使基督教教義面對科學和理性的嚴重挑戰,在基督教界引起瞭信仰危機。教會遂轉而利用亞裡士多德的思想,解釋神學的合理性。經院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中世紀德國神學傢大阿爾伯特和他的學生意大利神學傢托馬斯·阿奎那,力圖將科學知識納入神學的軌道,為神學服務,並使經院哲學的發展達到瞭高峰。托馬斯·阿奎那是多米尼克派神學傢,曾在巴黎大學任教。他在《論教師》中,要求教師精通其所教的科目,並成為教學方法的專傢。他認為非正規的教育(指傢庭、朋友和環境的影響)和正規的教育(指學校教育,即傳授各種知識體系和教材體系)緊密相關。托馬斯·阿奎那用三段論法進行教學。他把信仰和理性視為關於真理的兩個相互補充的源泉。但神的啟示不屬理性的范圍,必靠信仰才能領悟。因此,信仰是心靈的最高能力。他認為身體隸屬於靈魂,物質隸屬於精神,哲學隸屬於神學,世俗隸屬於教會,一切存在都從屬於教會政治。托馬斯·阿奎那的主要著作《神學大全》(1271),運用亞裡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的方法,集中世紀經院哲學之大成,從而確立瞭經院哲學的神學體系。它在歐洲中世紀大學中作為神學教材,流行達幾個世紀之久。

  經院哲學在12、13世紀曾起瞭活躍思想的積極作用,但它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宗教教義,而是企圖調和理性與宗教的矛盾,論證宗教的合理性。它的方法是形式主義的。它所研究的大都是脫離現實的抽象概念,其論證方法甚為煩瑣,尤其是從托馬斯·阿奎那之後,更熱衷於煩瑣荒誕的考證,在教學中甚至提出“針尖上能住幾個天使?”、“上帝能否使妓女變為處女?”等虛渺的問題進行無聊的爭論。這種脫離實際生活,死啃書本,搞文字遊戲式的概念推理的風氣,嚴重禁錮瞭人們的頭腦,對當時和後世的教育都產生瞭嚴重的不良影響。

  

參考書目

 Eby and Arrowood,The History ɑ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cient ɑnd Medieval, Prentice-Hall,lnc.,New York,1946.

 S. E. Frost , Historical ɑ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Western Education , Charler E.Merrill publising Co.,Columb.,Ohio,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