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的一門學科。它綜合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及其他教育學科的知識,對教育中的基本問題,用哲學觀點給以理論上的闡明。就教育學與哲學的關係來看,教育哲學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

  沿革 在中國,古代思想傢孔丘、墨翟、孟軻、荀況等,都從各自的哲學觀、政治觀、道德觀、人性論、認識論等方面出發,論述過教育問題。在歐洲,古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等,也都都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論述過教育問題。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教育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一些學者認為,直到17 世紀時,捷克教育傢J.A.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一書問世,才標志著教育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最早的教育學講座,仍然大都由哲學傢開設,如德國哲學傢I.康德就曾於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開設過教育學講座。隨著教育科學的繼續發展,教育學又與哲學相結合,才形成為教育哲學這一學科。

  1848年,德國哲學傢J.K.F.羅森克蘭茨著的《教育學體系》出版,後經美國人A.C.佈雷克特譯為英文,名為《教育哲學》。一般認為,這是教育哲學一詞的由來。後來有許多哲學傢和教育傢編著教育哲學,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美國教育傢J.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該書副題為《教育哲學引論》。

  20世紀初,實驗教育學產生,主張用科學實驗方法研究教育問題。此後,在教育理論上展開瞭教育科學與教育哲學之爭。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強調他們的實驗研究是科學的,而把教育哲學看作是主觀的,沒有精確的方法。但是,教育哲學仍然在發展著。因為教育實驗科學的發展,並不能完全解釋教育理論中的所有問題,諸如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等問題,仍需由教育哲學來回答。另外,由於近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矛盾的加劇,在如何改革教育的問題上,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現代西方的一些哲學傢、教育學傢、心理學傢、社會學傢,從不同的哲學觀點出發,提出各自對於教育問題的不同見解,形成為教育哲學中的各個流派,這就是當代教育哲學廣泛發展的原因所在。

  當代西方教育哲學流派 就歐美一些主要國傢來說,教育哲學流派在發展過程中有興有衰。

  新教育運動和實用主義教育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英、法、德等國出現瞭新教育運動,向傳統的古典教育思想挑戰,提出瞭“新教育原則”,主張廢除古典的傳統課程體系,開設近代語、農藝、手工勞動等課程,並創辦各種類型的“新學校”,實行教育改革。與此同時美國出現瞭進步教育運動。杜威把他的實用主義哲學與進步教育思潮聯系起來,以主觀唯心主義的經驗論為基礎,把教育當作改造社會的方法,主張教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事中學習等。實用主義教育適應瞭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傳播。它在反對傳統教育中起過積極作用,但它不重視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降低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造成瞭教學質量、學生知識水平下降的後果,對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非常不利。

  文化要素學派和改造主義教育流派 在20世紀30年代實用主義教育由盛轉衰之時,又出現瞭文化要素學派,如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要素主義認為,人類文化遺產裡有所謂永恒不變的共同要素,主張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作為課程的核心,強調系統學習和智力發展,重視天才教育,主張教師中心,這一學派的地位一度在美國占優勢。永恒主義更提出要以“永恒學科”作為課程的核心,提倡讀古書,發展人的理性,培養所謂“共同人性”、“民主公民”等。新托馬斯主義則竭力調和宗教與科學,宣傳中世紀以來的宗教教育傳統,把宗教原則作為一切學科的靈魂。文化要素各學派的教育思想雖然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強調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和教師的作用等,但對於生活實際和兒童的興趣及獨立活動等則有所忽視。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一個分支,改造主義教育流派又發展起來。改造主義自稱是進步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繼承者,要進行“社會改造”,解決“世界危機”和“文化危機”,強調以教育為工具,按照主觀設想的藍圖來改造社會。主張學校課程要圍繞社會改造的中心來進行,使學生積累所謂“社會經驗”以達到“社會同意”,實際上是提倡階級合作。在教學上提倡以人文學科為主體,以問題為單元組織教學,基本上是實用主義的設計教學和活動課程的繼續。

  存在主義和分析哲學 在改造主義教育流派發展的同時,在德、法、英、美等國中,存在主義和分析哲學也興盛起來。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中的兩大思潮,因而存在主義與分析哲學也就成為歐美一些國傢中比較流行的哲學流派和教育流派。存在主義否認自己屬於任何一個傳統的哲學派別,提出所謂人生這個“永恒問題”的研究課題,認為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人的存在問題。它離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從人的主觀性出發,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基本觀點,認為人首先存在,露面、出場,然後才成為自己所設想、所志願的人。在教育上,它把個人的“自我完成”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主張以自由選擇道德標準為原則的品格教育,把蘇格拉底的問答法看作是教學的最好方式。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強調個別對待。這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極端個人主義在教育上的表現。分析哲學自認是“科學的哲學”,否認哲學思想體系,企圖獨立於傳統哲學之外,實際上是邏輯實證論或語義哲學的翻版。分析哲學強調對概念進行邏輯的、語言的分析,認為現實中的矛盾都來自概念的混亂和模糊不清,哲學的任務就在於使思想從邏輯上明晰起來,即所謂“清思”。它在教育上的表現主要是對教育上的概念、術語、命題(如“教”與“學”、“知識”、“德行”、“生長”、“訓練”等等)進行所謂分析。

  結構主義哲學 這一流派在當代歐美風行。它認為人的理性有一種先天的構造能力,人的認識過程就是把客體組合到自己的先天圖式中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傢J.S.佈魯納把結構主義運用到教育上,強調要使學生掌握復雜知識的基本結構,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宣稱“任何學科都能以某種在智力上可靠的方式教給任何階段的任何兒童”;提倡發現教學法,曾經成為60年代美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因其過分強調知識的結構和難度,脫離瞭學生的實際,增加瞭學生的負擔,因而也遭到非難。

  綜觀上述西方現代教育哲學流派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它們不僅反映瞭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更反映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和危機,因而他們中間雖有一定的可取的因素,但追本溯源大都不出唯心主義的范疇。

  近代中國的教育哲學研究 在中國教育界,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杜威來中國講學,講授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較大,從此中國也有人開始研究和講授教育哲學。當時在高等學校首先開設教育哲學一科的是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後來逐漸推及全國的高等師范院校和一般大學的教育系,有的中等師范學校也作為選修課開設。那時的教育理論工作者,不但翻譯出版瞭杜威在華的全部講演稿和他的主要論著,並對西方當時流行的教育哲學流派作瞭詳略不同的介紹。在20~40年代出版瞭十幾本中國教育理論工作者自編的教育哲學論著,其中主要的有:范壽康的《教育哲學大綱》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薑琦的《教育哲學》、范琦的《教育哲學》、錢亦石的《現代教育原理》、林礪儒的《教育哲學》。張栗原的《教育哲學》等。在這些教育哲學論著及其他有關的文章中,雖然都有各自的體系和見解,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上那個時代的特點,主要是或多或少地受瞭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也有少數的是出自德國的古典唯心主義或宗教哲學的。其中,曾有一些初步接受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學者,在他們的論著中試圖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教育哲學,如林礪儒、錢亦石、張栗原的論著。雖然這些論著還不能說已臻完善,而且有的問題還脫不出實用主義的影響,但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觀點和方法上,已較過去大為不同,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有的至今尚有研究價值。

  教育哲學的體系 從教育哲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它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因而從體系到內容,至今尚處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階段。從國內外的教育哲學著作來看,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體系:①以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為主的教育哲學體系;②以研究教育流派為主的教育哲學體系。前一種可以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為例,全書共講瞭26個專題,從教育的本質、作用到教材、教法以及知識、道德等問題都作瞭全面的論述。後一種可以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傢G.F.尼勒的《教育哲學導論》作為代表,全書共講述瞭實用主義、進步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改造主義、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等幾個主要教育哲學流派。有的教育哲學論著,兼有上述兩種體系的內容,如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傢J.S.佈魯巴克的《現代教育哲學》。在該書中除分別論述瞭學校與社會、教育目標、課程、方法論、職業權利與義務等問題外,還對當代各個教育哲學流派作瞭介紹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的教育哲學論著,多屬第一種體系,也有兼采第二種體系的。其論述的內容一般包括有教育本質論、教育目的論、教育價值論和教育方法論等基本問題。也有的從論理學、倫理學、美學來論述教育的,或者從心靈論、知識論、道德論、社會學等方面來論述教育問題的。總之,雖體系各異,但概括說來,一類是從哲學的體系出發來論述教育問題,另一類是從教育的基本問題出發來作哲學分析。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方法作指導,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哲學,尚在研究和討論的過程中。一般認為,在研究過程中需註意兩方面問題:①堅持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以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作指導,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哲學論著中合理的東西,從體系到內容進行廣泛地探索,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科學體系。②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認真總結中外歷史上,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30多年來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論建設中的經驗教訓,研究新時期教育的新任務、新課題,提高理論思維水平,發揮教育哲學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作用。

  

參考書目

 范壽康:《教育哲學大綱》,商務印書館,上海,1923。

 吳俊升:《教育哲學大綱》,商務印書館,上海,1934。

 張煥庭主編:《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美〕J.S.佈魯巴克著,黨士豪譯:《現代教育哲學》,臺灣正中書局出版,1975。

 Kneller George F., Introduction to the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New York,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