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使用壯侗語族語言民族的古老民歌。最早見於西漢劉向所著的《說苑·奉使篇》。西元前528年,楚國令尹鄂君子晳舉行舟遊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晳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子晳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瞭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

  據語言學傢研究,《越人歌》的語言可能與壯語有系族上的關聯。其語法結構與現代壯語差別甚小,語音、詞匯也有相應的關系,用壯語也能大體讀通。因而也可以說是一首古老的壯歌。

  《越人歌》清楚表達瞭越人對鄂君的感戴,說明瞭楚越人民的親密關系。它被傳為鄂君禮賢下士的佳話。這首詩在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及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