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同文館。清末洋務派創辦用以培養“譯員”、“通事”的外國語學校。1862年6月11日在北京成立,附設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設英文館,學生10人,皆13、14歲的八旗子弟,聘英教士包爾騰任英文教習,候補八旗官學教習徐樹琳任漢文教習。1863年,添設法文館和俄文館,學生各10名,仍從八旗子弟中挑選。這時的同文館,各館分立,分館教習。1866年12月,恭親王奕等奏請增設天文算學館,招取30歲以下的滿漢舉人,恩、拔、歲、副、優貢生,及五品以下的京外官員,聘西人人任教習。1867年,天文算學館開始招生,自此京師同文館不再是初級的外國語學校,而具有中學或中等專科學校的性質。課程逐年增加,開設瞭不少自然科學實用技術的學科,有些課程也已分化得相當細、相當專門,例如算學就分成數理啟蒙、代數 、幾何原本 、平三角、弧三角、微積分等。1868年,聘李善蘭為算學總教習。1869年,聘美教士丁韙良為總教習,同文館才有瞭總管校務的人員。1871年,京師同文館又添設德文館,開始時由俄文教習C.韋貝兼任德文教習,1873年起由N.第圖晉、W.N.夏幹相繼任德文教習。至此,同文館學生增加到120人左右。同年,同文館設立醫學、生理學講座,由英人J.H.德貞任講席。1872年,總教習會同各館教習,擬訂瞭“八年課程計劃”。從此,同文館開始有瞭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章程。1896年,因受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禦史陳其璋奏請整頓同文館,重新修訂瞭八年課程計劃:前五年的課程近似中學程度,後三年的課程相當於大專程度;前三年的課程側重學習外語,後五年則偏重學習科學技術知識。這份嶄新的八年課程計劃,反映瞭正在萌芽中資本主義生產的要求,在計劃中沒有列入“四書五經”、“章句帖括”一類的傳統科目。1896年,增設瞭日文館。1902年,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同文館前後存在瞭40年之久。

  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教育的主要標本,也是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瞭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途徑是依靠洋人辦學。就本質上說,同文館依然是屬於封建學校。京師同文館在中國最早采用瞭班級授課制,所以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館內還附設印刷所,譯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歷史和外國法典等書籍。京師同文館的創辦,是第一次改革舊傳統教育的嘗試,也培養瞭一批外國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