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在廣州創辦的一所軍官學校,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1月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設在廣州的黃埔島上,也稱黃埔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由廖仲愷、何應欽、鄧演達等人籌辦有共產黨參加領導的軍官學校,組織培養革命軍隊。1924年5月“陸軍軍官學校”正式成立。孫中山任學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仿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設黨代表,黨代表為廖仲愷愷,教育長為胡謙,繼任者有何應欽、鄧演達、方鼎英等,政治部主任先是戴傳賢,1925年為周恩來,後為熊雄。政治總教官為熊雄,1926年為惲代英。葉劍英、聶榮臻、蕭楚女等均曾擔任負責工作。軍事顧問為加倫將軍。孫中山親自為這所國共合作創辦的軍事學校制定“精誠團結”的校訓。

黃埔軍校學生進行操練的情景

  學校組織,在校本部(總理、黨代表、校長)下設政治部、教授部、教練部(1925年教授、教練兩部合並為教育部)、管理部、軍需部、軍醫部和戰術總教官、特別官佐。學生組織,設總隊,下設分隊。

  軍校從創建到1927年4月共畢業四期學員。第一期主要學習陸軍術科,包括步兵操典、射擊教范、四大教程(戰術、兵器、交通、築城)及戰術作業等;1924年5 月9日上課,11月30日結業。第二期1924年8月到1925年5月,開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輜重、憲兵五科。第三期1925年7月到1926年1月。第四期1926年2月到10月,這一期為提高學生水平,規定招收18歲以上,24歲以下的高中畢業生,成立入伍生團,經過入伍訓練後,分別編入步兵軍官團、步兵軍官預備團及炮兵科、工兵科、政治科、經理科。1925年6月,為培養部隊黨代表及政治幹部,各軍送來下級幹部50名,編入政治訓練班學習,並設軍官政治研究班。1926年2月又設憲兵教練所,3月復增設軍醫補習所。1926年11月為適應北伐戰爭的需要,設高級班(軍事科、無線電科、軍用化學科);在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中,還專門為孫傳芳、吳佩孚所屬投誠部隊設置軍官政治訓練班。軍校附有兩個教導團和潮州、武漢、長沙、南昌、洛陽五個分校。

  在教學上實行政治與業務、學科與術科並重的原則。周恩來親自講授《軍隊中之政治工作》。學校除設政治課外,還頒有“革命軍格言”、“士兵日課問答練習”等,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教唱“愛民歌”,進行群眾紀律教育。學員除學習軍事科目外還參加實際戰鬥,如第二期學員參加瞭“東征”戰鬥。為輔助學習,學校出版瞭“黃埔小叢書”,內容包括科學知識和政治常識。並出版校刊《黃埔日刊》供學員閱讀。學生中的進步組織有“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出版刊物有《青年軍人》、《中國軍人》、《革命畫刊》、《黃埔生活》等。學員的課外組織有“血花劇社”和“俱樂部”,俱樂部下設政治、經濟研究,美術、戲劇、音樂、體育六組,學生自由參加。

  黃埔軍校是當時著名的革命軍事學校,學生積極參加瞭“五卅”、“沙基”、收回教育權等政治運動。許多知名人士曾來校講演。1926年9月毛澤東來校講演,1927年4月魯迅在此講《革命時代的文學》。不少學校師生到此參觀學習,臺灣學生聯合會會員也曾到校參觀,政治部主任熊雄為他們講“臺灣民族運動與中國國民革命之關系”。黃埔軍校前四期共畢業4981人,培養瞭一支保衛廣州革命政權和進行北伐戰爭的骨幹力量。其中不少人成為中國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領導骨幹。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逮捕屠殺共產黨人,軍校的熊雄和身患重病的政治教官蕭楚女等都慘遭殺害。4~5月被逮捕的學員達數百人,並在學校內組織“清黨審查委員會”進一步追捕和迫害軍校的共產黨人。至此,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性質發生瞭根本變化,以後更名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蔣介石的一手把持下,成為其破壞國共合作,反對民主革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