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期刊。半月刊。洪深、沈起予主編,1936年6月10日創刊於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發行。1937年8月10日出至第3卷第5號後,改出《光明戰時號外》,同年10月停刊,共出3卷29期(又《光明戰時號外》6期)。是左翼文學運動後期的大型文學雜誌之一。

  《光明》半月刊,是在民族危機日漸嚴重的情況下創刊出版的。抗日救亡、反帝反封建、“救亡救窮”的精神,貫徹於刊物的始終。大量的小說、戲劇、詩歌、報告文學、散文作品,控訴日寇侵略罪罪行,歌頌中國人民以各種形式進行的抵抗鬥爭,揭露投降派、漢奸的醜惡行為。有不少東北作傢的作品在上面發表,第1卷第7 號還另冊附錄“東北作傢近作集”。這些作品中對淪亡故鄉的懷念、對敵人的憎恨、殺敵救國的情緒,強烈感人。它的主要撰稿者有:洪深、舒群、沙汀、徐懋庸、立波、任鈞、楊騷、夏衍、何傢槐、周揚、張庚、沈起予、羅烽、舒群、艾蕪、郭沫若、臧克傢、宋之的、關露、林林、章泯、尤兢(於伶)、凌鶴、王西彥、李蘭、姚雪垠、孫陵、張若英(阿英)、荒煤、施誼、王任叔、歐陽山、柯靈等。

  《光明》半月刊,重視戲劇創作。洪深、夏衍、章泯、尤兢、張庚、許幸之等都有作品發表。第2卷第12號為“戲劇專號”,對戲劇運動進行多方面的研討,還介紹瞭潮州、武漢、太原、長沙、天津、杭州、廣西、膚施(延安)、西安等地的劇運情況。此外,還開展戲劇評論,周揚的《評〈雷雨〉與〈日出〉──並對黃芝岡先生的批評的批評》(第2卷第8號)對曹禺作品給予較為公允的評價。《光明》發表多篇報告文學作品,其中以夏衍《包身工》影響最大。《光明》在介紹蘇聯優秀作品、揭露法西斯文化,開展文學評論與研究等方面,也做瞭努力。第1卷第10號辟《哀悼魯迅先生特輯》,發表瞭艾蕪、沙汀、夏衍、洪深等的悼念文章。

  《光明》還發表瞭徐懋庸、立波、周揚等關於提倡“國防文學”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