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省淮河兩岸,原名“拉魂腔”。據藝人傳說,它發源於江蘇海州一帶,原為當地農民以“獵戶腔”、“太平調”等民間曲調即興演唱的一種小戲,後由一邱姓藝人傳到淮北泗州(今安徽泗縣)一帶,並吸收當地民間演唱藝術,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另一說認為出自山東滕縣、嶧縣一帶,在柳子戲等古老劇種影響下發展形成,後經蘇北流入淮北地區。“拉魂腔”流傳頗廣,蘇北的淮海戲和山東的柳琴戲,過去都叫“拉魂腔”,泗州戲屬南路。

《拾棉花》劇照(李寶琴飾李玉蘭)

  早期的泗州戲,是一種近似說唱的簡單戲劇形式。它從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簡單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葉琴伴奏的“唱門子”(沿門賣唱),逐漸發展為“七忙八不忙,九個人看戲房”的小戲班。他們以柳葉琴(亦稱土琵琶)、梆子、小鑼伴奏,並加人聲幫腔,但仍十分簡陋,隻能在農村“跑坡”唱“地攤子”。後來出現女演員,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所發展。直到1920年前後,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臺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在城市舞臺流動演出。現有8個專業劇團。由於泗州戲具有活潑、動聽、通俗和鄉土氣息濃鬱等特點,在淮北、淮南及江蘇北部一些地區極為盛行,業餘劇團遍佈城鎮和農村。

  泗州戲的唱腔相當自由,在一定基調的旋律基礎上,演員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靈活掌握節奏的快慢、緩急和曲調強弱、高低,自由運用各種花腔調門,盡情發揮各自的特長,藝人稱為“弦包音”(即絲弦伴奏必須跟著唱腔走),也叫“怡心調”(根據劇情自由變換腔調)。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瞭不少曲調,特別是女聲唱腔,尾聲翻高8度,委婉盡致,動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稱。曲調板式有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流水板)、數板(垛板)、緊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變化相當豐富,僅慢板就有柔腔(又名連環花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葉裡藏花、老公調、一喲調、撩也子(又名送腔)等10多種。伴奏以柳葉琴、三弦等彈撥樂器為主,輔以笙、二胡、大胡以及笛子、嗩吶等。打擊樂器和鑼鼓點,大都來自京劇和梆子戲。

  泗州戲擅長演唱農村題材的生活小戲和現代戲,它的表演是在舞蹈“壓花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壓花場”有許多獨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臺角、旋風式、百馬大戰、燕子撥泥、鳳凰雙展翅等,質樸而又富有鄉土氣息。傳統劇目:小戲有《跑窯》、《小書房》、《借妻》、《站花墻》、《拙大姐》等80多出;大戲有《皮秀英四告》、《大花園》、《羅鞋記》、《絨花記》等50本。較有影響的劇目為經過整理的傳統戲《三踡寒橋》、《楊八姐救兄》、《拾棉花》、《走娘傢》、《打幹棒》和創作的現代戲《結婚之前》、《兩面紅旗》、《婚案》等,其中《拾棉花》已攝制成影片。名演員有李寶琴、霍桂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