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劇本體制。元雜劇劇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各有若幹支曲子,少則3支,多則20餘支,同屬一個宮調,一韻到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個腳色主唱。四套曲子大抵與戲劇衝突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段落相適應。此外,為瞭交代或銜接劇情,有時加“過場戲”。這種“過場戲”,或一或二,前後位置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而定。在“過場戲”裏除賓白外,隻唱〔仙呂·賞花時〕或〔正宮·端正好〕等一、二支曲子,後來明刊本的元雜劇,標為“楔子”。“楔子”是取木工加楔入榫,使之之密合牢固的意思。元雜劇的這種劇本結構形式,從現存的《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可以概見。後人常用“四折一楔子”來概括元雜劇的劇本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