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戲曲作傢。初名憲清,字韻珊。浙江海鹽人。道光十五年(1835),浙江鄉試,名列前茅。以後一再參加會試,未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友人李本仁出仕江西虔州,黃燮清為李的幕賓。後一度去北京謀職未成,重返江南。咸豐十年(1860)以後,到漢口,得嚴渭春等人推薦,先後在湖北的宜都、松滋做瞭幾年知縣,不久因病告老,於漢口逝世。

  黃燮清著有《倚晴樓總集》,包括詩歌和傳奇。傳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淩波影》、《《脊令原》、《鴛鴦鏡》、《居官鑒》,合稱《倚晴樓七種曲》;另有《玉臺秋》和《絳綃記》兩種。其中一些作品在當時有比較廣泛的影響。

  《帝女花》寫清軍攻占北京後,明崇禎帝之女坤輿公主欲在尼庵中削發出傢,原與公主有婚約的周世顯多方尋訪,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明代禮儀為他們完婚。作者對明代的衣冠文物流露瞭懷念之情。當時此劇演唱頗廣,且曾流傳到日本。《桃溪雪》取材吳絳雪殉節故事。清初耿精忠降而復反,派總兵徐尚朝向永康、金華進軍,地方官獻出瞭守節在傢、能詩善畫的吳絳雪,以此作為交換條件,請徐尚朝退出永康縣境。吳絳雪旋即跳崖自盡。劇本歌頌瞭封建禮教,對朝廷中的高級官員給予好評。《茂陵弦》寫司馬相如、卓文君故事,《凌波影》寫曹植遇洛神故事,影響不大。

  黃燮清的傳奇在題材上能擴大視野,沒有在元雜劇或明傳奇的故事中兜圈子,寫瞭不少明末清初的歷史事件和民間故事。唱詞典雅生動,風格上近於詩詞。他在結構和矛盾沖突的鋪墊上很下功夫,相當註意音律,先後請查仲浩、餘炘諸人為他正譜,其作品適合於舞臺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