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作傢。名雲瑞,號餘僧。出生於安徽壽春,後徙湖北江夏。兩次應秀才考試,不中。清咸豐三年(1853),入軍營幫辦文案。同治五年(1866),離開軍營,到縣衙作幕僚,輾轉飄泊30餘年。在四川壁山縣作幕僚時,終因性情耿介,觸犯上司,被解聘。從此遷居成都,寄情詩酒,過著清貧的生活。清末的成都是中國西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川劇特盛,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等各類劇碼均有演出。黃吉安與川劇藝人和川劇“玩友”(票友)結識,由喜愛川劇,進而掌握這一一戲曲藝術形式,編寫一些劇本,經人傳抄問世。因此,被邀參加四川學道衙門主辦的“戲曲改良公會”,進入一生中戲曲創作的旺盛時期。從光緒二十七年(1901)到去世,他先後創作大小川劇劇本80多部,世稱“黃本”。這些劇本部分由川劇藝人和川劇愛好者傳抄,部分由成都古臥龍橋書局以木版刊行,在西南各地廣為流傳。此外,黃吉安還編寫四川揚琴唱本20餘個,大部分傳唱至今。他的記事、抒懷詩集3卷,手稿現藏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所。

  黃吉安生於鴉片戰爭前夕,卒於五四運動以後,一生經歷瞭一個十分動蕩的歷史時代。他目睹清朝末年腐敗透頂的統治,以及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切身感受到嚴重的民族危機和人民大眾的苦難。因而,從歷史故事、民間小說取材,以古為鑒,通過戲曲創作,表達瞭他的愛國熱忱和民主要求。他不是一個吟風弄月、以閑情自娛的戲曲作傢,而是有所感而發。他著力歌頌瞭歷史上民族危亡之秋的英雄和烈士,《三盡忠》寫南宋末年,陸秀夫、張世傑抗擊元兵,陸秀夫負幼帝趙昺赴海,張士傑相繼殉國。《柴市節》寫文天祥被囚燕都,三年不降,在柴市從容盡節。作品表彰瞭這些人物崇高的民族氣節。《朱仙鎮》、《金牌詔》寫嶽飛朱仙鎮大捷,宋高宗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勒令嶽飛班師;嶽飛以君命難違,不得不揮淚告別中原父老。兩劇連演,描摹英雄壯志未酬的情景,令人憤懣難平。黃吉安在一首《清心歌》中曾表達過這樣的意願:“世既生管仲,亦必有鮑叔。在唐郭子儀,在宋嶽武穆;在漢鄧鐘華,在明於忠肅,……憤起清心人,前驅願載韣。”他切望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能以舞臺上這些民族英雄的形象,引起國人的同仇敵愾。

  相反,他對歷史上的一些貳臣、逆賊,如《柴市節》中降元的留夢炎、《江油關》中降魏的馬邈,則以犀利的筆鋒剖析他們的靈魂,給予嚴歷的譴責。正史《三國志》和小說《三國演義》都沒有寫馬邈被殺,黃吉安卻在《江油關》一劇中,讓馬邈遭到被鄧艾斬首示眾的結果。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處理?他說:“他們(指陳壽、羅貫中)不殺他,我要殺他,不然何以辨忠奸,判曲直?”(《黃吉安劇本選·序言》)說明他的愛憎十分鮮明。

  黃吉安在劇作中有力地揭露瞭統治階級的昏聵腐朽。《鬧齊宮》、《鬧齊庭》兩劇中的齊桓公諸公子,在齊桓公病危時,為爭王位大鬧不休,公子無虧甚至築高墻圍困寢宮,氣死瞭齊桓公。《春陵臺》中的宋康王,強虜舍人韓馮妻息氏入宮,韓馮因此碰死,息氏也撲春陵臺身亡。這些氣勢洶洶、冠冕堂皇的統治者,在作者筆下都成為鼻梁上抹瞭白灰的小醜。《鞭督郵》中張飛鞭打公開索賄的督郵惠路,也是對“而今上下皆銅臭”的黑暗官場的有力抨擊。他還為川劇舞臺塑造瞭一系列婦女形象。《桴鼓戰》中擊鼓戰金山的梁紅玉,《江油關》中力阻丈夫投降、最後自縊殉蜀漢的李氏夫人,《緹縈救父》中為父攔輿鳴冤、感動漢文帝的緹縈,《春陵臺》中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息氏,《百寶箱》中向往自由而遇人不淑、憤而投江的杜十娘,都是具有性格特征的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作者對這些婦女品德的崇敬和對她們人格的尊重,使得這些形象煥發出民主思想的光彩。此外,他以《鄴水投巫》宣傳破除迷信,以《凌雲步》反對纏足,以《斷雙槍》提倡禁吸鴉片,在當時也起瞭積極的作用。黃吉安的劇本也存在著一定的思想局限。他把統治階級的罪惡僅看作是個人品質問題,而寄希望於賢能的帝王將相。他歌頌的英雄、烈士中,也有《鬧齊庭》中晏娥這樣的宮女,而晏娥自殺殉主則帶有明顯的愚忠色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吉安的川劇創作得到四川省文藝界和文化部門的重視。四川省戲曲研究所編校的《黃吉安劇本選》,於1960年出版。《黃吉安劇本選》共收《鬧齊宮》、《春陵臺》、《緹縈救父》、《鞭督郵》、《江油關》、《金牌詔》、《柴市節》、《百寶箱》等優秀劇本1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