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一種說唱形式。流行於雲南省南部禮社、瀾滄兩江之間哀牢山,蒙樂山哈尼族地區。

  哈巴,又叫拉巴,譯成漢語即“歌”的意思。因為哈尼語中對於“唱”有各種不同的表述,哈巴的演唱就有哈巴熱、哈巴茲、哈巴卡、拉巴卡、拉巴咿等幾種叫法。

  哈巴歷史悠久,世代流傳。每逢祭祀、過節、婚喪、起蓋房屋等活動時,就通過哈巴的演唱來互相祝賀、致意和講解哈尼族典禮儀式的規矩,說明此時此事的來龍去脈和哈尼族所尊尊崇的哲理、信條。這是一種敘事性很強的無伴奏說唱,演唱時多在餐桌前坐唱。有一人主唱、聽眾伴唱和二人對歌、聽眾伴唱兩種演唱形式。

  60年代以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文藝工作者與哈尼族民間歌手一道,對哈巴進行瞭改革。逐步發展成為用哈尼小三弦、四弦、胡琴、笛子、巴烏等樂器伴奏,男女二人對唱,間有小樂隊加入伴唱的新形式。哈巴的唱腔流派很多,哈尼族的各支系或同一支系的不同地區乃至不同歌手都有不同特點的唱腔。近年來還形成瞭〔蘇薩·嘎瑪〕等一些新的曲牌,既保持瞭濃鬱的民族特色,又豐富瞭哈巴的表現力。

  傳統的哈巴演唱,內容非常豐富,分為12“奴局”、72個“哈巴”。一奴局即為一大類,每個奴局之中又包含若幹個既有聯系又可獨立演唱的曲目,習慣上即稱之為“哈巴”。12奴局是:《開天辟地》、《天翻地覆》、《飛禽走獸》、《殺魚取種》、《砍樹計日》、《三個能人》、《三個弟兄》、《窮苦的人》、《男女相愛》、《生兒育女》、《安葬老人》、《四季生產》。著名的新曲目有《阿珠之歌》、《趕馬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