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發育過程中智慧發展受到阻礙或腦部疾病使智慧受損而產生的智力水準明顯低下的缺陷。又稱智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感知覺能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學習、記憶和思維能力明顯低於平均水準,情緒不穩定,意志薄弱等。

  智力障礙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先天因素是指由遺傳或胎兒期、嬰幼兒期疾病引起大腦發育障礙造成的自幼智力低下,即精神發育遲緩或智力落後,一般發生在16歲之前。根據大腦功能發育程度和智力障礙程度可將智力力障礙分為魯鈍、癡愚和白癡三類。一般用智商(IQ)作為衡量智能高低的指標。根據國際疾病診斷和分類標準第10版(10CD−10),智力障礙可分為輕度(IQ=50~69)、中度(IQ=35~49)、重度(IQ=20~34)和極重度(IQ<20)。後天因素是指大腦正常發育成熟後所發生的感染、外傷等腦器質性病變或老年退行性病變。一般不可逆的慢性進行性病變不僅引起智力障礙,而且伴有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變化,是智能的全面衰退,心理功能出現障礙,稱為癡呆綜合征

  上述兩類智力障礙都是由大腦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還有一類智力障礙是由心理因素、精神創傷或精神疾病引起的,是非器質性的智力缺陷。其特點為起病急、持續時間短、消失快,伴有意識障礙。這不是真正的智力障礙,所以又稱假性癡呆,基本上是屬於功能性的,經治療可以恢復正常,多見於癔病。這類智力障礙可分為:① 心因性假性癡呆。因強烈的精神創傷引起,大腦無任何器質性損傷。患者忘記瞭過去的經歷,甚至不記得自己的姓名、不認識親人,對簡單問題的回答也不確切,甚至荒唐可笑,實際上表現的是一種意識障礙,但持續時間短,可以完全恢復。② 抑鬱性假性癡呆。多見於中老年抑鬱癥患者,可貌似癡呆。③ 童樣癡呆。患者言語、行為帶有稚氣,表現似同幼童,多見於癔病。④ 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疾病惡化而出現的精神衰退。程度嚴重時形成特殊的“癡呆”狀態,表現孤僻、內向、情感淡薄、缺乏意志和定向障礙等,但後天獲得的知識基本保持,思維不一定貧乏。患者經過治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