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項土木工程中涉及巖石或土的認識、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學技術。以土力學、工程地質學及巖石力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各種勘測技術和電腦及數值分析等方法,並結合工程設計、施工條件及在動力地質作用下的場地地基性狀,以及施工開挖、支護、處理、置換、填築、降水等特殊工程要求,提出對巖土體的評價,並指導工程的設計和施工。

  早在1948年工程地質學與土力學傢K.泰爾紮吉就利用巖土工程學來概括工程活動中涉及的巖土技術問題。初期以土力學和基礎礎工程為主要研究對象。隨著固體力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和工程實踐,以及特殊土、特殊地質條件地區的開發,巖土體的整治、改造和利用越來越多地涉及地質、地形及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特別是隨著地下工程及動力工程的迅速發展而形成巖石力學與土動力學等新學科之後,對於巖土的基本物理性質及其在靜力與動力作用下的性狀有瞭更深入的認識和更為精確的定量分析方法。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土力學基礎工程、工程地質、巖體力學三者逐漸結合為一體,形成巖土工程這一新學科。

  巖土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場地與地基、路基與路堤、基礎工程、各種開挖、處理、置換、填築工程、取水與降水,以及巖土體的各種加固與支護工程等。通過巖土地質測繪、鉆探與取樣分析、現場試驗和原位測試、室內土工試驗等手段,針對各項工程特點和要求作出相應的勘察評價、地下構築物和地基的設計,以至相應的施工監督與驗收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工程安全並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