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阿提卡大區首府。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阿提卡半島西側。大雅典包括市區西南的外港比雷埃夫斯及若幹郊區,人口401萬(2009),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3。城市位於乾燥的山間盆地中,海拔107米,東、北和西三面分別為山地環繞,最高點帕爾尼斯山,海拔1 413米。盆地內有一系列自北向南分佈的小丘,其中高152米、頂部平坦的阿克羅波利斯山,即衛城,為早期雅典的中心。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貫穿市區。地中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9℃,7月28℃;平均年降水量約340毫米,雨量集中在冬季,夏季幹燥少雨。

圖1 希臘雅典衛城鳥瞰

  歷史名城。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居住。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人在衛城上築城堡。前9世紀,包括比雷埃夫斯海港在內的周圍地區並入雅典城邦。前530年,在衛城上建立雅典娜神廟,雅典由此得名。前5世紀上半葉,雅典參加希波戰爭,屢敗波斯侵略軍,並在前478年與各城邦結成“提洛同盟”,成為希臘各城邦的統領者和愛琴海地區的強國。此後,雅典進入瞭全盛時期:著名的帕提農神廟、山門,連接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長墻”和狄奧尼索斯劇院等,都是這一時期傑出建築藝術的結晶;商業繁榮,阿戈拉廣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文化燦爛,諸多偉大的喜劇與悲劇作品產生於狄奧尼索斯劇院,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哲學流派盛極一時。前86年被羅馬攻占,城市建築物破壞嚴重。但至中世紀以前,雅典仍然是希臘和羅馬的學習中心。公元3世紀被哥特人占領。529年拜占廷統治者關閉瞭異教徒的哲學學校,結束瞭該城的古典傳統。在拜占廷帝國統治時期,雅典的許多藝術珍品被掠往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佈爾),許多神廟被改作基督教堂。1204年十字軍東征後,雅典成為法蘭西公爵領地。1458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達372年,其間許多神廟又被改建成穆斯林清真寺。1830年成為希臘王國首都。

  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地中海地區重要商業中心。大雅典集中瞭全國工業就業人數的約一半和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有造船、機械、制造、紡織、食品、輕工和化學等工業。全國交通中心,東地中海航運中心。比雷埃夫斯是世界重要的商船註冊地,有數十傢航運辦事處在此營業。有鐵路通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塞薩洛尼基等地,並與歐洲各國鐵路相連。市內的埃利尼科國際機場是東地中海地區重要的航空中心之一,雅典附近修建的斯巴達機場也於2001年啟用。比雷埃夫斯與開羅、那波利、馬賽、倫敦等國際大港有定期班輪,為希臘最大的對外貿易港,主要出口煙草、橄欖油、葡萄酒、水泥、鋁土和紡織品等,進口煤、石油、谷物、木材和機械產品等。

  希臘古文化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西方文明搖籃”之稱,至今保存著許多古希臘、古羅馬和拜占廷時期的文化遺跡。其古文化遺跡主要集聚在雅典衛城及其周圍。馳名世界的帕提農神廟為一長方形神殿,內供奉有前5世紀雕塑傢菲迪亞斯用象牙和金箔制作的雅典娜塑像,外面聳立的多立克式浮雕圓柱,堪稱古希臘最傑出的柱廊建築藝術,被譽為人類藝術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衛城入口的山門,在雅典古建築中占有重要地位。山門附近還有雅典娜勝利女神廟。衛城下方的西南坡上,為建於161年、有5 000座位的羅馬式劇院。衛城西北面的阿戈拉廣場,1931~1960年在原址廢墟上重建,並按原貌修復瞭有180根圓柱的柱廊。廣場入口處有建於前5世紀的忒修斯神廟,為希臘眾多神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八邊形鐘塔,高42英尺,用大理石砌成,每一邊都有一個風向標幟,又稱風塔。建於12世紀的艾約斯埃利夫特巴奧教堂,是現存3座真正的拜占廷式教堂之一。衛城是希臘古典時代著名的城邦建築遺跡,1987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市內有國立考古博物館、拜占廷博物館、衛城博物館、古錢博物館,均藏有珍貴文物。有多所考古學校,最著名的是阿美利加考古學校。還有雅典大學,雅典國立工業大學和美術、戲劇、音樂、商業和農業等高等學校,以及多所科研機構。雅典的名勝古跡和每年夏季在古劇院的音樂、戲劇表演吸引瞭大量遊客。

圖2 在餐館中用餐的雅典市民

  憲法廣場是雅典的市中心。廣場附近為全市最繁華的地方,集中瞭許多銀行、商店、賓館、餐館和報社。斯塔迪奧和帕奈皮斯蒂米烏為市中心的兩條通衢大街,大街之間為方格形的狹窄小街。衛城北面和東面是行政區和文化區,附近有新王宮(建於1891~1897年,現為總統府)、老王宮(現為國會大廈)和國傢公園。公園緊鄰泛雅典娜體育場(建於公元前4世紀),該體育場經重建後,1896年在此舉行瞭第一屆奧運會。2004年雅典再次舉行奧運會,建有雅典奧運會國際廣播中心大廈和位於馬魯西郊區的雅典奧運會主體廣場、奧林匹克體育場。城西南部和港口附近為工商業區,城北是老住宅區,新住宅區位於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