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開鑿於山崖或巖層中的墓葬。主要分佈於中國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戰國時期可能已經出現,東漢流行於四川地區,並延續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外如東南亞等地也有類似的崖墓發現。

  四川地區的東漢崖墓俗稱蠻子洞。往往幾十座聚集於一處,錯落有致,應是有計劃開鑿。有單室、前後室和多室幾種,形式仿塵世住宅,一般附有排水設施(見圖)。有的墓門仿木結構宅門,在石崖上雕出柱子、鬥栱、飛簷等。有些墓壁上上刻有墓表,紀年多為東漢晚期年號。有的在墓門、墓壁及石棺上雕刻畫像和圖案,題材有仿木建築雕刻、歷史故事、車馬出行、四神、西王母、伏羲、女媧及佛像等,與當地畫像磚墓類似。隨葬品與同時期的磚室墓基本相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崖墓,墓室一般較東漢狹小。

東漢大型崖墓成都天回山3號墓平面圖(墓室長19.05米,有前、後室和6個側室,墓內放置瓦棺、石棺14副)

  河北、山東、江蘇、河南等地的一些西漢大型洞室墓墓室開鑿在山巖中,屬於另一種形式的崖墓。其中河北滿城漢墓和山東曲阜九龍山漢墓,結構復雜,有墓道、前後墓室、耳室和側室,並有較為完整的排水系統。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河南永城漢墓等也屬此類。此類崖墓規模宏大,為諸侯王和王室貴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