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翅目蚜科(Aphididae)昆蟲的統稱。前翅4~5斜脈,觸角次生感覺圈圓形,腹管管狀。分佈遍及世界各地。

  體長1.5~4.9毫米,多數約2毫米。有時被蠟粉,但缺蠟片。觸角6節,少數5節,罕見4節,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常長於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節短鈍至長尖。腹部大於頭部與胸部之和。前胸與腹部各節常有緣瘤。腹管通常管狀,長常大於寬,基部粗,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膨大,頂端常有有緣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著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錐形、指形、劍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圓。表皮光滑、有網紋或皺紋或由微刺或顆粒組成的斑紋。體毛尖銳或頂端膨大為頭狀或扇狀。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第3或3及4或3~5節有次生感覺圈。前翅中脈通常分為3支,少數分為2支。後翅通常有肘脈2支,罕見後翅變小,翅脈退化。翅脈有時鑲黑邊。

  寄主植物幾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松柏綱的所有科。有些種類則以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為寄主。部分種類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與草本寄主間循序轉換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為原生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為幹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發生有翅遷移蚜轉移到草本的次生寄主上孤雌繁殖數代至二十餘代,秋末發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從次生寄主遷飛到原生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產出雌性蚜,雌性蚜與有翅雄性蚜交配產卵越冬。多數種類為同寄主全周期,沒有上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隻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雌雄性蚜通常均無翅,有時雄性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許多種類或種以下的單元在熱帶、亞熱帶、溫室或溫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現越冬的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組織變形或變色,或節間變短。

  多數種類為寡食性或單食性,少數為多食性,部分種類是糧、棉、油、麻、茶、糖、菜、煙、果、藥和樹木等經濟植物的重要害蟲。由於遷飛擴散尋找寄主植物時要反復轉移嘗食,所以可以傳播許多種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中包括麥長管蚜、麥二叉蚜、棉蚜、桃蚜及蘿卜蚜等重要害蟲

  蚜斑石蚜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泰梅爾半島的中生代白堊紀地層,隨後瘤矽藻蚜屬毛波石蚜屬出現於波羅的海附近地區的第三紀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