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思潮。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4年12月,評論傢和作傢李陀阿城韓少功李杭育周介人等,在杭州的一個創作理論會議上,提出文學“尋根”問題。1985年,韓少功在《作傢》第4期發表《文學的“根”》一文,提出“文學有根,文學的根應該深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裏”,“不能模仿翻譯作品來建立一個中國的外國文學流流派”。其後,阿城、李杭育、鄭義、鄭萬隆、李銳等相繼撰文呼籲,《文藝報》開辟專欄討論,形成瞭文學“尋根”熱潮。代表作有韓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憶的《小鮑莊》、鄭萬隆的“異鄉異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小說以及楊煉的部分詩作等。“尋根文學”作者有的著力於挖掘傳統文化,特別是儒、釋、道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與價值觀;有的則註重發掘地域文化或少數民族文化,試圖以當代意識觀照民族文化傳統,並在語言文體、隱喻象征、敘述方式、作品結構等方面都有所創新。但由於對“根”的靜止性、非歷史化的理解,疏離現實的創作傾向,以及作傢秉性、氣質和對“文化”認識方面的差異,也引發瞭爭議。這股創作潮流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即告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