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存於可溶性巖層中的裂隙與洞穴中的地下水。又稱喀斯特水。在可溶性巖層(以石灰巖為代表的碳酸鹽巖)中,由於巖溶發育不均勻,巖溶水在空間、時間上的分佈也不均勻。相鄰地段,巖溶富水程度可以相差很大。它既可以有相互聯繫的統一水面,又存在徑流相對集中的暗河通道。在可溶性巖層裸露地區,如中國西南地區,降水入滲補給可通過漏鬥或落水洞灌入地下,也可通過微小裂隙緩慢滲入地下。在巖溶地區,幾百或上千平方千米範圍內的巖溶水可通通過一個泉或泉群集中排泄。雨季有的巖溶泉流量會突然增大,雨後又迅速變小。在補給區地表常缺水,而巖溶水卻埋藏很深。在可溶性巖層與非可溶性巖層相互成層的地區,層狀巖溶水承壓。由於流動快,循環交替迅速,巖溶水大多為礦化度小於1克/升的重碳酸鈣鎂型的淡水。中國北方多分佈覆蓋型碳酸鹽巖,一般巖溶發育較弱而均勻,巖溶水由大泉或泉群排泄,其流量動態相當穩定。

  巖溶含水系統大多水量豐富,水質良好,可作為大中型供水水源,如濟南、太原等城市。但大量抽取巖溶水時,易造成地面塌陷,還可能使礦坑突然湧水造成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