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漿形成、運移、固結和演化的總過程。又稱巖漿活動。包括形成巖漿的地球深部物質的部分熔融作用;巖漿運移過程的侵入作用和噴發作用;巖漿在深部結晶前的巖漿分異作用,以及巖漿與圍巖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巖漿作用是造成火成巖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巖漿作用過程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

  巖漿分異作用 巖漿開始結晶前發生的一種作用。發生在在地殼的深處或發生在巖漿運移和噴出過程中。巖漿分異作用包括三種方式,即熔離作用、擴散作用和氣體搬運作用。

  熔離作用 原來成分均勻的巖漿,在溫度降低的情況下分成不同成分並相互不混溶的兩種巖漿的作用。又稱分液作用。

  擴散作用 巖漿活動過程中由於不同部位散熱不同,在巖漿熔體中產生溫度梯度,一些高熔點組分會自動向溫度低的部位擴散,形成瞭溫度低的部位有高熔點組分濃度加大的現象,使巖漿熔體成分變得不均一。

  氣體搬運作用 受某些因素的影響壓力降低,巖漿中所含的氣體自巖漿中逸出,改變原來巖漿的成分,特別是揮發分的成分變化更明顯,在氣體逸出的同時,巖漿中某些成分還會被氣體帶走,使巖漿成分變的不均一。

  結晶分異作用 巖漿開始結晶至完全固結的整個過程都發生的一種分異作用。又稱分離結晶作用。隨巖漿溫度降低,巖漿中開始有晶體結晶出來,晶體常因重力分異、流動分異、壓濾等作用或其他原因而與巖漿熔體分離,使原來巖漿的成分改變而形成各種不同成分的巖漿。

  重力分異作用 巖漿中先結晶出的晶體與周圍巖漿有密度上的差別,密度大的晶體會下沉,密度小的晶體會上浮,使原來的巖漿成分發生分異變化。

  流動分異作用 巖漿在隨著晶體結晶出的同時有流動發生,先結晶出的晶體在流速較大的部位相對集中,或由於摩擦作用而停滯聚集在某些部位,結果也形成瞭不同的巖漿成分。

  壓濾作用 較早結晶出來的晶體之間還存留有巖漿,由於構造應力的作用,使那些存留的巖漿從晶體間被擠壓出來並集中,形成與原來成分不同的巖漿。

  巖漿同化作用 高溫熾熱的巖漿熔化圍巖或圍巖碎塊(捕虜體)而使巖漿成分發生變化的作用。又稱同化混染作用。由於巖漿所處的圍巖成分不同,巖漿同化作用的結果也不一樣。如花崗質的巖漿同化瞭灰巖時,則使花崗巖漿中鈣的成分增高,鎂鐵組分富集,矽相對減少,使巖漿成分向偏基性或堿性變化。當花崗質巖漿同化瞭富鋁的圍巖時(如黏土巖),則可使巖漿中鋁的含量增加,形成富鋁的礦物組合。又如花崗質巖漿同化瞭富鎂鐵質的圍巖時,則使巖漿成分富含鎂鐵成分,巖漿成分趨於偏基性特點,形成與原來花崗質巖漿成分不相同的新的巖漿種類。

  巖漿的同化作用強度往往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約:①巖漿成分與圍巖成分之間的差別,差別越大,同化作用的程度一般較強,特別是巖漿較酸性、含揮發分較多時,更有利於同化作用的進行。②巖漿所處的構造環境,一般是活動的造山帶比穩定的非造山帶同化作用要強。③巖漿體的大小及其溫度的高低,巖漿體越大,溫度越高其對圍巖的同化作用愈強。④圍巖的破碎程度越高,巖漿的同化作用也越強。

  巖漿混合作用 在某些地質作用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成分不同的巖漿,以不同的比例發生混合,產生一系列過渡類型成分的新巖漿的作用。如在冰島地區,在流紋質的噴發物中見到在褐色流紋質玻璃裡,有大量鈣質斜長石及輝石捕虜晶體存在,其中還有條帶狀和斑塊狀的英安質玻璃,這是流紋質巖漿與玄武質巖漿混合的結果。又如美國黃石公園中流紋巖–玄武質混合熔巖和另一些網脈狀正長–輝長質角礫混合巖,也是巖漿混合作用的結果。它們可能是巖漿初期階段機械混合作用的現象。巖漿要達到更完全化學成分上的均勻混合則需要更長時間和能量才能實現。

  復雜性 巖漿作用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要想準確解釋巖漿作用過程還比較困難,引入瞭“巖漿動力學”的知識使定量化解釋有瞭新發展。巖漿作用的強度和特點,往往要取決於一些內外復雜因素的制約。內在因素主要是巖漿的化學成分、黏度和溫度,這些直接影響著巖漿分異的難易程度和活動強度。外因主要是構造運動,它可使地殼發生斷裂,降低地殼內巖漿的圍壓,使巖漿容易從斷裂帶處自下向上運移,以至噴出地表,所以在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巖漿作用一般也比較強烈。地球發展的不同階段,巖漿作用的規模和強度都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地球早期巖漿作用的規模較大和強烈,而隨著地殼的增厚,巖漿作用的規模和強度也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