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巖漿分異和結晶作用形成的礦床。

  礦床特點 一般特徵是:①巖漿礦床的形成過程和母巖體的冷凝結晶過程大體一致,少數成礦作用可延續到較晚時間,但基本上不超出巖漿活動時期。②礦體主要產在巖體內,有時整個巖體就是礦體,如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管、含浸染狀鉻鐵礦的純橄欖巖體等。多數巖漿礦床的礦體之間被不含礦(或非礦的)巖體所隔開。少數情況下,礦體可離開母巖進入鄰近的圍巖中。③礦石的礦物組成成種類與母巖基本相同,但礦石中礦石礦物相對富集。④由於成礦作用是在巖漿熔體中發生,成礦溫度較高,達1 500~1 200℃;其中硫化物礦床的形成溫度較低,在1 100~500℃之間,甚至可低到300℃左右,表明成礦作用已延續到巖漿演化的熱液階段。成礦作用發生的深度和壓力變化范圍較大,如金剛石礦床是在距地表100~200千米以下開始形成,但多數巖漿礦床是在地下幾千米至幾十千米深處形成。原生鉻鐵礦和金剛石隻產於巖漿礦床中。此外,巖漿礦床中有規模巨大的銅鎳硫化物礦床和鉑族元素礦床,以及鈦鐵礦和釩鈦磁鐵礦礦床等。

  礦床分類 按形成方式分為4類:①早期巖漿礦床。在巖漿冷凝結晶的早期,礦石礦物較早析出並因密度大於母巖漿,在重力和動力影響下發生分異,常在巖體底部或邊部富集形成礦床。②晚期巖漿礦床。在巖漿冷卻結晶過程中,礦石礦物從熔漿中結晶較晚,一般充填在早結晶的矽酸鹽礦物晶間或膠結矽酸鹽礦物,形成條帶狀、似層狀礦體。同時,含礦熔漿在內、外應力作用下,有時沿構造可形成脈狀和凸鏡狀貫入式礦體。有揮發性組分參加成礦作用時,礦體附近的圍巖可出現鈉黝簾石化、綠泥石化、金雲母化、碳酸鹽化等蝕變現象。③巖漿熔離礦床。金屬硫化物能溶解在較高溫度和壓力的基性矽酸鹽巖漿中,隨溫度和壓力的下降,硫化物在巖漿中的溶解度變小,形成硫化物礦漿和矽酸鹽巖漿兩部分,稱為液態不混溶現象。硫化物礦漿的密度大於矽酸鹽巖漿,隨著巖漿冷卻時間的長短可分別形成硫化物礦體的幾種位置:ⓐ上懸式礦體,巖漿在不太深處快速冷凝,硫化物在巖體上部形成浸染狀礦石組成的礦體。ⓑ巖漿較緩慢冷凝,硫化物礦漿可以聚集在巖體下部形成稠密浸染狀和致密塊狀礦石的底層狀礦體。ⓒ由於內、外應力作用,硫化物礦漿從巖體中心和底部擠入裂隙或下伏巖石的層理中形成脈狀和層狀礦體。ⓓ巖漿在地殼深部發生液態不混溶作用,巖漿和硫化物礦漿同時被擠到地殼上部,形成品位高、規模大的礦床。由於硫化物礦體是巖漿深部熔離作用的產物,而與礦體伴生的巖體不是直接分異或熔離出礦體的母巖,因此硫化物礦體的規模與伴生巖體大小無關,小侵入體也能形成巨型礦床,如中國甘肅的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④巖漿爆發礦床。經巖漿的結晶分異作用或熔離作用後,噴發到近地表所形成的礦床,如金伯利巖中的金剛石礦床。天然金剛石在地殼深處(200~300千米)金伯利巖漿中結晶析出,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到達地表淺處,否則將在巖漿上升過程中被分解和熔融。因此,形成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巖為爆發型侵位於地表淺部,金伯利巖具有角礫狀構造。

  礦床類型 巖漿礦床的主要類型有:①金伯利巖型金剛石礦床,在澳大利亞也發現鉀鎂煌斑巖型金剛石礦床。②超基性巖型鉑族元素礦床,如南非的佈什維爾德超基性、基性雜巖體中的麥林斯凱含鉑礦層。③超基性巖型鉻鐵礦礦床。④基性巖體中的釩鈦磁鐵礦礦床,如中國的攀枝花鐵礦。⑤超基性巖中的銅鎳硫化物礦床,如中國的甘肅金川銅鎳礦床,該礦床還含有鈷、鉑族元素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