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璿璣玉衡”一詞出自中國古籍《尚書·舜典》,原文是“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由於記載簡略,含義難以理解,從漢代起就產生兩種不同看法:一主星象說,一主儀器說。司馬遷主張璿璣玉衡就是北鬥七星,《史記·天官書》上說:“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緯書《春秋運鬥樞》更把北鬥七星的名稱與璿璣玉衡聯繫起來:“北鬥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璿,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柄),合為鬥。居陰佈陽,故稱<北鬥。”《晉書·天文志》則說:“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與司馬遷的主張略有不同。此外,又有北極(北辰)說,如伏勝在《尚書大傳》中寫道:“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璣,是故璇璣謂之北極。”《說苑》則說:“璇璣謂北辰,勺陳樞星也。”《周髀算經》稱北辰皆曰璇璣,而《星經》又有不同的說法:“璇璣者謂北極星也,玉衡者謂北鬥九星也。”以上均主星象說。

  從漢代起,認為璇璣玉衡是儀器的也大有人在。孔安國說,璇璣玉衡為“正天之器,可運轉”,肯定璇璣玉衡為儀器。鄭玄說:“運動為璣,持正為衡,以玉為之,視其行度。”這也是指儀器。更有人主張璇璣玉衡就是渾儀(見渾儀和渾象)。馬融說:“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璣衡一事。璣衡者,即今之渾儀也。”三國時王蕃說:“渾儀羲和氏舊器,歷代相傳謂之璣衡。”而北宋的蘇頌認為璇璣玉衡是渾儀中的四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