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的普通心智功能的各種測驗的總稱。又稱普通能力測驗。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傢A.比內和醫生T.西蒙首次提出,並於1905年出版瞭比內–西蒙智力量表。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L.M.特曼翻譯和修訂,改名為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

  編制智力測驗的目的是為瞭綜合評定人的智力水準,多數以言語推理測驗為主要內容,另外也包含一些一般般常識、數字推理、記憶以及感知技能與組織技能的項目。智力測驗的結果通常隻提出一種分數,至多提出屬於心智功能范圍的幾種分數。智力測驗的發展趨向是,試圖使智力測量與基礎認知過程的知識更好地結合起來。

  智力測驗有各種類型。在測驗方式上可以分為個體測驗與團體測驗,這是智力測驗最常見的分類;從測驗材料來看,以言語的較多,非言語的較少;從受測人群來看,除正常人外,還有適用於各種殘疾人的測驗;從適用年齡來看,除傳統的兒童和成人測驗外,還發展瞭一定數目的新生兒和嬰幼兒以及老年人測驗。

  早期編制的智力測驗多采用個人測驗的形式,這種形式至今仍是評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國際上最常用的個人智力測驗主要有兩種:斯坦福–比內智力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二者均被公認為最有效的智力測量工具。此外,常用的智力測驗還有用於學齡前兒童的格賽爾發展量表CDCC智能發育量表等。個人智力測驗隻能對一個人施測,在用於大量被試時效率較低,因此團體智力測驗得以逐漸發展起來。團體智力測驗多為紙筆測驗,內容包括文字推理、數字運算、普通常識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項目,可較迅速地獲得大量被試的心智功能的客觀指標。其典型代表是瑞文推理測驗,它的全部題目都使用圖形。團體測驗的分數一般與個人測驗的分數相關很高。

  特殊智力測驗是為瞭適應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測驗也屬於此類。特殊智力測驗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項目,諸如畫小人、圖像分類、拼圖、搭積木和解謎等。對於那些因感官或軀體的缺陷而對測驗項目的知覺與反應發生困難的人,教育心理學傢另行安排瞭特殊的測驗和測試步驟。

  學習能力測驗或學業能力測驗比普通智力測驗范圍要窄,隻測量那些影響學業成功的基本能力。學習能力測驗在低年級階段主要用於描述學生的能力水平,為制訂教學方案提供參考;在高等教育階段則用於學生的選拔、安置、審議和指導。

  創造力測驗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有人也稱之為發散思維測驗,通常也歸屬於智力測驗。雖然有證據表明創造力高的人普遍智力較高,但普通智力高的人其創造力並不一定高。

  傳統上測驗多用於教育方面,後來,職業咨詢傢用其預測職業潛能,臨床心理學傢用其診斷智力發育遲滯和老年癡呆,臨床神經心理學傢和司法鑒定專傢也用其鑒定腦病損時的腦功能。

  根據各類智力測驗的使用結果可以得出結論:①由於大部分人的生活環境變化不大,因此其智力與同齡人相比在較長時間內相對穩定,如果改變其學習條件,有計劃地加以培養,其智商可以提高。②一般說來,智力發展的高峰出現在20歲左右,此後一個人的各種能力是否下降,取決於所考察的是何種能力,以及個體是否使用並如何使用該能力。③雖然智力或普通能力這一概念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還存在某些缺點,但總的說來,它對指導測驗的編制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