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酸鹽礦物,化學組成為Mgx{Mg3-x[AlSi3O10](OH)24H<2O,晶體屬單斜晶系。首次發現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英文名稱來自拉丁文vermiculare,因加熱時能迅速膨脹、彎曲,形似水蛭(螞蟥)狀,故稱為蛭石。蛭石化學成分變化大,有鐵、鋁、鉻、鎳、鋰替代八面體層內的鎂;結構單元層間的陽離子,除鎂之外,可以有鈣、鉀、鈉、銣、銫等大陽離子。它的陽離子交換容量、形成有機絡合物能力都與蒙脫石相似。呈片狀、土狀、粉末狀。一般呈褐色、褐黃色、暗綠色和黑色等。油脂光澤、珍珠光澤或土狀光澤。底面解理完全,解理薄片無彈性或微具彈性。莫氏硬度1~1.5。密度2.1~2.7克/厘米3。蛭石除加熱能沿c軸膨脹15~40倍外,將蛭石浸泡在過氧化氫、弱酸及其他電解質中也會膨脹。加熱後的膨脹蛭石呈銀灰色,結構層間充滿空氣,使其密度降到0.6~0.9克/厘米3,同時具有很高的隔熱、吸音、耐凍、抗菌、防火、絕緣等性能,而得到廣泛應用。主要用於建築材料、絕緣材料和農業領域。用作充填隔離層的松散品絕緣材料、灰漿和混凝土的輕質骨料。制造各種蛭石質的板料和磚塊,起到保溫隔熱、隔音、防火、節能的作用。用作機械潤滑劑,油的吸附劑,處理核裂變廢水的陽離子交換劑,橡膠、塑料、塗料的填充料。在農業領域用作土壤調節劑、肥料和農藥載體。蛭石通常由雲母經低溫熱液蝕變或風化而成。世界上一些重要的蛭石產地,多數與超基性巖、基性巖有關。美國和南非是世界蛭石生產大國,其次是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度等。著名產地有美國蒙大拿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南非的帕拉博臘、俄羅斯烏拉爾等。中國內蒙古固陽縣和烏拉特前旗、山西河北村、河南唐河、新疆尉犁、四川南江等地均有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