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倫理思想的重要概念,其含義約同於“修養”,即修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陶冶、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春秋末孔子首倡“修己”。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孟子既講“修身”,又言“養心”,主張向內心用力,認為德性的培養在於“反求諸己”,“盡心知性”,善養“吾浩然之氣”。並強調“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荀子也講“修身”,但是更註重“註錯習俗”和“師法之教”。他尤重君主之修身,“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荀子·君道》)《禮記·大學》進一步把“修身”與政治相聯系,提出要齊傢、治國、平天下,必先以修身為前提;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的途徑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心正而後身修”。儒傢關於“修身”的各種思想,具有豐富的關於人生觀、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在歷史上產生瞭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