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哲學傢王守仁提出的心學命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省察克治”的道德修養學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瞭,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瞭,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他認為知行是“合一並進”的關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答顧東橋書》)。王守仁特別別強調“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提出這一學說,是為瞭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離知行為二和重知輕行的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