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宋哲學傢程頤提出的關於知行關係的學說。它強調知對行的指導作用。程頤說:“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他舉例說,譬如有人要去京師,必須知道出什麼門,走什麼路,否則便去不瞭。於是得出結論:“須是識在所行之先”,“知瞭方行得”。朱熹繼承和發展瞭這種觀點,他經常知行並提,強調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究問知行先後,他則說“當以致知為先”。“若說知行輕重,則知輕行重”,程朱竭力反對“隻說踐履,不務窮理”。程程頤說:“人謂要力行,亦隻是淺近語。人即能知見,豈有不能行?”朱熹也說:“義理不明,如何踐履?今人多教人踐履,皆是自立標志去教人。”南宋的陸九淵亦主張知先行後說。這種理論受到明末清初王夫之、顏元等哲學傢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