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知識或思想產生、發展與社會文化之間聯繫的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思想社會學。1924年,德國社會學傢M.舍勒《知識社會學的嘗試》一書中首先使用“知識社會學”的概念。這裏“知識”一詞的含義包括思想、意識形態、法學觀念、倫理觀念、哲學、藝術、科學和技術等觀念。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思想、意識形態與社會群體、文化制度、歷史情境、時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繫,或者說研究這些社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思想和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

  知識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學本身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學轉向研究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聯系的結果。K.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是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和重要來源。德國歷史主義有關人類思想的相對性、歷史性以及人類的思想和行動受具體時空和特定文化限制的主張為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提供瞭一種歷史的觀點。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出現瞭社會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一些社會學傢轉而研究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種族和民族的思想、意識、精神的發展,研究各種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聯系。這種研究最初可見於社會學傢M.韋伯論宗教與社會現象的關系、W.桑巴特論資本主義發展與社會現象的聯系。舍勒在《社會學與世界觀》(1923~1924)、《知識社會學的嘗試》、《知識方式與社會》(1926)等著作中,論述瞭知識或思想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他把知識劃分為解脫的、教養的、事業的三種類型,認為知識或思想都是社會生活的產物,要研究它的產生和發展,就應分析它與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系,說明何種社會群體產生何種思想、某種思想為什麼得以發展。社會學傢K.曼海姆是繼舍勒之後對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強調要研究思想史上各種變動著的觀念、知識對於思想發展的影響和作用。他分析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官僚保守主義、歷史保守主義、自由民主思想、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5種政治思潮,認為這些都是在不同社會群體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思想或知識,是社會群體歷史經驗的集合。曼海姆認為,知識社會學的任務就是對思想的形成、發展、變化及各種觀念的相互依賴關系進行有控制的經驗研究,找出意識形態與社會群體的聯系,然後由經驗研究上升到認識論高度,探討思想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真實程度,確定思想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及其結構,建立起檢驗知識或思想的正確標準。他所說的社會存在,主要指知識或思想以外的其他社會文化因素,包括階級、社會地位、職業群體、代際關系、生產方式、權力結構、歷史情境、競爭、沖突、流動,以及價值觀、世界觀、社會思潮、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等。

  知識社會學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知識或思想存在的基礎、知識或思想存在的形態和存在的關系。當代知識社會學的發展,愈來愈走向經驗研究,主要研究知識的生產、儲存、傳播和應用。當代大規模的知識生產和傳播,造成一種知識密集的社會。社會學愈來愈重視知識在社會發展、變遷中的地位和作用,並涉及知識或思想在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的地位等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