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中國知識青年響應國傢號召到農村和邊疆落戶參加勞動的運動。知識青年,一般指城鎮中學畢業生,也包括少數大學畢業生。1962~1980年,共有1 791.98萬城鎮知識青年奔赴農村、邊疆。

  上山下鄉的歷史過程大體經歷瞭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3~1961年。1953年毛澤東提出瞭組織中學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意見,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由此揭開瞭上山下鄉的序序幕,重點是動員農村籍畢業生回鄉生產,也開始動員一部分城市青年去農村和邊疆。第二階段是1962~1966年。由於“大躍進”運動使城鎮人口的就業和生活都發生瞭困難,1961年中共中央作出瞭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的決定,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安置方式主要是個人安插到生產隊落戶,稱為插隊。經濟形勢好轉後,上山下鄉仍被作為縮小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長遠事業進行下去。第三階段是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頭三年,大學、中專停止招生,企業基本不招工,積壓的城鎮初、高中畢業生累計400萬人(稱為“老三屆”),形成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畢業的學生又被稱為應當接受“再教育”的對象,必須參加體力勞動。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傳達瞭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全國立即出現瞭一個大規模上山下鄉熱潮,畢業生幾乎是整班、整年級地安排下去。安置方式主要有插隊和到軍墾、地方農場。從此,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形成一項固定制度,每年都進行計劃安排。1967~1976年,共有1 64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時期上山下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政治氣氛和壓力,被宣傳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改造思想”和“屯墾戍邊”的重大戰略部署。第四階段是1977~1980年。面對“文化大革命”期間上山下鄉運動造成的種種弊病,鄧小平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鎮容納更多勞動力的問題;現在是搞上山下鄉,這不是長期辦法。從1977年起,安排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逐年銳減。到1979年底,前期下鄉知識青年的90%以上已經通過招生、參軍、招工、照顧疾病困難等途徑離開瞭農村。1980年9月6日,國務院知青辦公室經中央批準,發出文件明確指示今後安排畢業生能夠不下鄉的可以不下,實際上宣告瞭上山下鄉運動的結束。  廣大知識青年來到農村邊疆,用自己的寶貴年華為開發、振興祖國的農村作出瞭貢獻,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瞭鍛煉,在一些不發達地區起到瞭傳播文化、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湧現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跡,許多人付出瞭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奮鬥精神,值得肯定和發揚。胡耀邦在1979年指出:他們是令人起敬的,要在中國的歷史上,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寫上一筆,用來教育我們的後代。但是,上山下鄉運動也產生瞭嚴重的負面作用。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知識青年失去瞭繼續升學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造成瞭國傢各行各業的人才斷層,使國傢少培養瞭100多萬大專畢業生和200萬以上的中專畢業生。另一方面,在上山下鄉高潮階段,由於缺乏系統、具體的安排,在農村發生瞭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地方經濟不發達,缺少接受知識青年的經濟環境,致使知識青年長年勞動後仍然生活困難,甚至不能解決口糧,社隊和農場也虧損嚴重,加重瞭知識青年和當地農民的負擔,國傢不得不拿出大筆資金來補貼。還有的地方因受極左思潮影響,對知識青年照顧管理不善,甚至因壞人掌權,發生迫害知識青年的情況,加劇瞭社會矛盾的尖銳化。1973年4月25日,毛澤東對福建一個小學教員反映這些問題的來信作出復信說:“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但是,由於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國傢經濟狀況未能改善,上山下鄉的根本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路越走越窄。直到國傢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經濟迅速發展,開辟多種形式的就業渠道,上山下鄉產生的問題才得到根本消除。

歡送知識青年下鄉的場面

  

推薦書目

 顧洪章.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北京: 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6.